全国首创合伙平台揭牌!创新生态“织网者”是怎样炼成的?

南方+

技术经理人是产业中介还是资源组织者?传统企业拥抱新质生产力,重在练内功还是重在找市场?科技成果转化普遍面临的困境难题,在广州的创新生态中正迎来“破解”之道。

4月19日至20日,2025年大湾区创新生态大会在广州举行。本届大会聚焦“人工智能与技术经理人”主题,汇聚粤港澳大湾区高校院所、科技企业、投融资机构、服务机构等各领域专家,共同探讨AI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

其间,全国首个以实体化、市场化模式运作的成果转化合伙平台湾创技术经理人事务所揭牌,通过AI驱动、全国联动可实现“全国需求、全国解决”;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知识城基地运营签约,各方将共建国家级知识密集型产业新型孵化载体。

当技术经理人成为创新生态的“织网者”,当AI从概念落地为产业变革的“催化剂”,当湾区协同升级为全球竞合的“新支点”,一幅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壮丽图景已然展开。

全国首创,打造开放式成果转化枢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作出部署,专门提到“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科研范式变革,提高科研组织效率,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要把中国技术经理人看作是中国未来科技转化市场上的血液,目前技术经理人已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魏建国表示,预计到2030年,我国技术经理人将达到10万—15万人的规模,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技术、经营、法律、财务精通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将达到5万人以上,面向未来,建立全国性技术经理人行业协会等平台势在必行。

大会期间,湾创技术经理人事务所揭牌。

湾创技术经理人事务所由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发起成立,经过特批已在广州完成实体化注册。它以“AI+产业链情报+全国协作网络”为核心驱动力 ,借助“湾创成果转化”小程序,构建起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开创“技术经理人合伙制”新模式,全力打造“全国需求、全国解决”的开放式成果转化枢纽,有效推动科技成果快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

“湾创技术经理人事务所旨在为技术经理人提供更多的业务场景和工作机会,确保技术经理人有活干、有场景,推动技术经理人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董事长秦海鸥表示,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致力于建立技术经理人能力分级分类评价标准,与来自科技成果转化各环节、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共同参与了技术经理人分级教材的编制。

从科研助理的潜心钻研,到项目经理的统筹规划;从技术经理人的精准对接,再到科创合伙人的战略引领,湾创技术经理人事务所将构建起一套全周期培养、生态化赋能的技术经理人职业成长体系。

进阶之路,有组织的成果转化推动育才

2022年,“技术经理人”作为新职业正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归为第二类“专业技术人员”,为长期活跃在技术转移一线的从业者明确了正式的职业身份;2025年,由中国科协、科技部共同组织编制的国内首套技术经理人分级教材出版发行,为行业提供了标准化、系统化的学习和培训工具。

在魏建国看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技术经理人道路,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当下科技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必然选择。当务之急是改变传统观念,做好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和制度保障,实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把人才培养和企业认证作为工作切入口。

“技术经理人不仅是中介,更是资源组织者,需要帮助企业洞察产业需求,组织资源。”秦海鸥说,技术经理人不应仅仅局限于成果与需求的牵线搭桥者,更应向着深度参与科创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科创合伙人方向发展。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通过有组织的成果转化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打造AI派单撮合平台,通过AI实现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相关活动,服务产业企业;设立“概念验证点燃资金”,筛选出具有创新性和市场潜力的项目,提供种子轮投资;组织“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技术经理人”作为“科创合伙人”全流程介入,陪伴科学家流程化创业;以“全周期培养、生态化赋能”为核心,构建技术经理人职业成长体系。

“大湾区技术经理人进阶之路”通过年龄分层与职业跃迁体系,从25岁以下的应届生的科研助理起步,通过实战场景培养,逐步成长为项目经理、技术经理人,最终成为科创合伙人。这一体系采用推荐制,确保高质量人才选拔与培养,解决其高质量就业和合伙创业问题。

借此湾创技术经理人事务所成立的契机,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将依托AI持续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同时通过技术撮合、技术孵化、技术投资、技术并购等方式,联动科学家与技术经理人等科创要素主体,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运营签约,共建国家级新型孵化载体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产学研深度融合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路径。大会现场举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知识城基地运营签约仪式。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简称“大湾区国创中心”)是根据国家战略部署打造的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跨产业的全国三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知识城基地(简称“大湾区国创中心知识城基地”)作为大湾区国创中心的核心支撑平台,致力于构建产、学、研、资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成为科技创新孵化与创新产业落地的首选载体和高端载体示范平台。

大湾区国创中心知识城基地将围绕“有组织科研+成果转化”双核驱动战略,聚焦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目标,对标“高能级或者卓越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建设要求,强化“1+3+5”创新生态体系——锚定国家级知识密集型产业新型孵化载体战略定位,着力实现未来产业培育集聚地、科技成果转化加速营、大院大所大学大企连接器等三大目标。依托基地空间载体,大湾区国创中心知识城基地将系统构建产业场景、创新团队、概念验证、中试平台、科技金融五大要素聚合的新型创新基础设施,致力于成为“新时代孵化器”的领头羊。

“大湾区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自身优势科技创新资源和产业禀赋,构建‘产业+科技’复合创新体系。”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副院长顾海文提出,通过重点扶持一批擅长有组织开展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的机构,营造国际化技术转移枢纽节点,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未来产业布局发展。同时,大湾区应重视“小而美”特色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营,引入创新型技术经理人实践,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不同类型的研发机构可以跨界协同发展。

系列发布,“资源孤岛”变身“价值生态”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我国科技创新领域虽成果丰硕,但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间的“适配鸿沟”、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协作壁垒”依然显著制约着创新效能释放。

大会现场面向社会集中发布场景清单、场景能力、技术需求及技术经理人招聘信息。

其中,场景清单是对特定领域或区域内应用场景的梳理罗列,明确场景详情,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应用“地图”,助力企业与科研机构了解市场需求和机会,推动技术与实际应用对接。

场景能力是指针对各类应用场景提供解决方案或产品的能力,为跨领域合作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既让企业创新“落地”,也让区域发展“精准”,促使各方资源实现高效整合,激发协同创新活力。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本质在于将科技创新的“指挥棒”交给产业。技术需求发布旨在聚焦产业链上的卡点堵点痛点,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引导创新资源向高价值领域集中,提升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有力推动产业强链、补链、延链。

技术经理人招聘发布,旨在进一步吸引专业人才加入这一专业服务队伍,发挥技术经理人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承担的组织、协调等重要作用,推动企业或机构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技术合作等方面发展。

本次发布内容同步在“湾创成果转化”平台上线,依托平台的人工智能匹配算法和全国协作网络,实现创新要素的跨区域高效流通,实现“全国需求,全国解决”。

南方+记者 李鹏程

通讯员 马秀丽

编辑 余妍玲
校对 叶枫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