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南沙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南沙区珠江街道持续深化垃圾分类创新实践。近期通过专题调研精准把脉创建难点,结合农旅特色打造沉浸式宣教场景,形成“调研督导+农旅宣教”双轮驱动模式。
一线调研明方向,靶向施策破难题
在开展南沙枢纽生活垃圾分类先行示范区创建工作专题调研活动中,调研组深入垃圾分类文化主题公园、西新社区资源回收中心及文化广场定时投放点,通过实地考察、听取汇报等方式系统梳理工作成效与存在问题。
调研组肯定垃圾分类文化主题公园的科普成效,也指出不足之处。针对问题,调研组及时提出四点建议:压实物业责任,建立督导机制推动老旧设施更新;加强桶边督导与执法检查,提高厨余垃圾分类率;成立专班协调新建小区点位争议,明确管养标准,年内完成纳入系统;拓展主题公园宣教功能,增设互动体验项目。
多元宣教创特色,农旅融合促实践
在南沙明珠农业公园开展以“分类新时尚,农旅新风尚”为主题的宣传活动,珠江街通过“科普+实践+游戏”的宣教模式,创新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
在生态工坊体验环节,志愿者指导研学团学生将果皮菜叶制成环保酵素,改造废弃塑料瓶为简易农具,使垃圾再生过程直观可见;分类闯关游戏中,通过“田园寻宝”辨别有机垃圾,“分类大转盘”检验知识储备,“情景问答”模拟分类场景,完成挑战即可集章兑换有机种子等特色礼品。
活动突破传统宣教形式,紧扣农旅特色构建“场景化教学”体系,巧妙将农事活动转化为教学工具。研学团老师反馈,酵素制作过程深化了对厨余分类的理解,塑料瓶改造实践让可回收物概念具象化,这种沉浸式体验既强化了分类意识,更传授了变废为宝的实用技巧,为践行绿色生活提供了生动范本。
撰文:余妍玲
图片: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