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粤粤”|我恰好来 你恰好在

粤讲粤政
+订阅

  编者按

  十年,是时候了。日复一日、日更不断的“粤讲粤政”十周岁啦!现设有“遇见粤粤”征文栏目,分享大家与“粤粤”十年来的点滴记忆和心路历程。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让我们回望一起走过的路途,感念一起度过的时光,一起走向更好的明天。(征文体裁包括评论、诗歌、散文、纪实、人物故事。诗歌50行以内,散文、纪实文学3000字以内。投稿:文稿以word形式发到征文邮箱78414884@qq.com,标明“遇见粤粤”字样。)

  初遇“粤粤”,如同邂逅一位智者。记得2021年初,随着工作文稿写得越来越多,我却逐渐陷入了“套路化”“无从下笔”的迷惘。此时,单位的前辈正好向我推荐了“粤讲粤政”公众号,找开一看,那简洁清爽的网页布局、丰富实用的栏目设置、清新明亮的颜色搭配顿时让我心头一震。

  从那时起,我喜欢早餐时研读“粤时政”的政策理论,午休时学习“粤观点”的思维碰撞,深夜电脑前品味“粤心享”的初心故事······一千五百多个日夜的浸润,“粤粤”从一个陌生IP网址变成了我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只要我来,它随时都在,等待着我去发掘、去学习、去品味。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幻象,在第一次投稿给“粤粤”时,面对稿件石沉大海的现实,不甘之余,我却在迷茫的文海浮沉之中再次找到了前进的方向,“粤粤”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要被认可唯有“真功夫”才是“硬道理”。自此,如同蹒跚学步的稚童一般,我将一切“归零”,重新学习研读他人的精品力作,用心搭建思维框架,反复揣摩遣词造句,抓住每一次“灵光乍现”的瞬间。惊喜也在坚持中不期而遇,当自己撰写的《用好“家门口”的红色资源 讲活党史故事》首次得到“粤粤”采用刊发时,虽不像获得奖杯般耀眼,却如冬日阳光般温暖煦人、照亮初心。

  冬去春来,当一行行熟悉又陌生的文字被我反复敲击、删除、再敲击,我与“粤粤”相约的次数也越发频繁。有时,我与“粤粤”会一起学习榜样精神,锤炼“修身秘籍”;有时,我与“粤粤”会关注民生实事,多到基层尝一尝“梨子的滋味”;有时,我与“粤粤”还会“吾日三问吾身”,将自我革命进行到底······与“粤粤”相守的无数个夜晚,一步有一步的风景,一步有一步的惊喜。它让我学会了写作须多一些欲速则不达的自我坚持,妙笔生花的背后是千锤百炼的功夫,更让我懂得了在当今AI时代,文字依然拥有“震耳欲聋”的力量,最能打动人的,就是组工干部那些源自基层生活、饱含情感温度的“酸甜苦辣”。

  “粤粤”于我而言,早已超越交流平台的意义。如今,我每天的“惯例”仍旧是打开“粤粤”,在它的“学习宝藏”里“挖呀挖呀挖”,在这片精神园地,我们既是播种者也是收获者。那些手指在键盘上跳舞的深夜,反复修改稿件所消磨的周末,还有投稿时忐忑期待的心情,最终都沉淀为成长的年轮。

  光阴荏苒,“粤粤”十周岁了。在此,我想对“粤粤”说,我们不言来日方长,而是在下一个十年延续这世间最美的相遇,我恰好来,你恰好在,我没有辜负韶年,你也不曾沾染半点浮华。

  (作者:余梦莹)

  编  辑 | 华琢光

  责  编 | 肖安琪 陈煜坤

  美  编 | 席珺珺 何洁玲 李育曦

  编  审 | 谢 晓 周运华

  投稿邮箱 | 78414884@qq.com

  — END —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