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进大巴山"!中山大学MTA实践课堂走进四川

南方+

4月18日上午,中山大学旅游管理硕士(MTA)乡村振兴班在巴中文旅新区实践教学基地开课。

本次开班仪式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何莽主持,中山大学经管学部主任李善民、光雾山诺水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文旅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赵静、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党委书记黄山、文旅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王良杰等领导出席,来自广东、云南、内蒙古、四川、贵州等地的20余名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参加。本次实践课堂为期五天,旨在共同解析巴中文旅融合及景区创新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讨产教融合与文旅康养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全过程。

开班仪式。

开班仪式。

开班仪式上,文旅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赵静表示,希望通过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加强深化校地合作,持续推动教学成果的在地转化,助力光雾山打造有竞争力的产品,为文旅康养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贡献力量。

中山大学经管学部主任李善民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以学促研,加快调研成果向乡村振兴理论的转化,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二是要以研赋能,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为光雾山的发展建言献策;三是要以责立身,贯彻落实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笃行”的精神,用行动落实青年学生的责任担当。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何莽表示,实践课堂是中山大学与文旅示范区双向奔赴的结果,希望学生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认真完成实践课程的宣传作业,真正解决当地发展关注的实际问题,共同推动文旅示范区的长远发展。

开班仪式后,文旅示范区与实践课堂师生开展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座谈会。座谈中,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余晓娟副教授提议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邀请文旅示范区各部门深度融入实践课堂的教学环节中。何莽副院长回应了文旅示范区的深刻关切,并就进一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出三大路径:一是开展案例汇编,系统梳理文旅示范区的各类创新实践,并凝练首批创新实践成果向国际推广;二是研究示范区体制机制效能提升路径,重点破解文旅产业要素配置、政策协同、管理效能等关键问题;三是全面启动《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锚定区域首位产业发展目标,整合示范区资源禀赋,为产业赋能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他强调,此次合作不仅是校地协同创新的样板工程,更是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将为区域文旅康养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座谈会。

座谈会。

2023年12月,中山大学与巴中市文旅新区签订《中山大学-巴中市光雾山诺水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合作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协议书》。双方围绕培养文旅康养产业人才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培养产业人才新模式,致力于推动文旅康养首位产业高质量发展。此次实践教学班的举办,正是双方合作成果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重要举措。

中山大学MTA乡村振兴班全名为“以文旅康养促进乡村振兴集中授课班”,是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面向国家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健康中国等重大战略,依托旅游休闲学科的雄厚科研与教学实力,结合MTA专业学位产教融合的发展方向,持续提升培养质量、不断改革创新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乡村振兴班首创‘产学研协同创新’双轨制研学体系,通过构建‘学术智库-产业实践’双向赋能的闭环生态,这种校地协同创新生态圈以‘课题攻关-场景应用-效能评估’三维推进模式,为文旅示范区文旅康养产业链升级提供了支撑,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了新的活力。

南方+记者 周人果


编辑 欧旭江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