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说药】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鹤山市中医院
+订阅

中药白鲜皮,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头风,黄疸,咳嗽,淋沥,女子阴中肿痛,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生上谷川谷。”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鲜者,羊之气也。此草根白色,作羊膻气,其子累累如椒,故有诸名。”白鲜皮又名: 白藓皮、八股牛、山牡丹、羊鲜草,为芸香科植物白鲜的干燥根皮。春、秋二季采挖根部,除去泥沙和粗皮,剥取根皮,干燥。

典籍记载

《本草纲目》:白鲜皮,气寒善行,味苦性燥......为诸黄风痹要药,世医止施之疮科,浅矣。

《日华子本草》:通关节,利九窍及血脉,并一切风痹筋骨弱乏,通小肠水气,天行时疾,头痛眼疼。

《本草求真》:白鲜皮,阳明胃土,喜燥恶湿,一有邪入,则阳被郁不伸,而热生矣。

《神农本草经疏》:白鲜,味苦,咸寒,无毒,主头风、黄疸、咳逆、淋沥。

《名医别录》:疗四肢不安,时行腹中大热,饮水、欲走、大呼,小儿惊痫,妇人产后余痛。

《药性论》: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眉发脱脆,皮肌急,壮热恶寒;主解热黄、酒黄、急黄、谷黄、劳黄等。

药材性状

白鲜根皮呈卷筒状,长5-15cm,直径1-2cm,厚2-5mm。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黄色,具细纵皱纹及细根痕,常有突起的颗粒状小点;内表面类白色,有细纵纹。质脆,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断面不平坦,略呈层片状,剥去外层,对光可见闪烁的小亮点。有羊膻气,味微苦。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归脾、胃、膀胱经。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用于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风疹,疥癣疮癞,风湿热痹,黄疸尿赤。

用法用量:5~10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粉敷。

药膳推荐

1.白鲜皮绿豆汤

5-10g白鲜皮,适量绿豆,煮汤,具有清热解毒、利湿的功效,适合湿热体质的人群食用。

2.白鲜皮薏米粥

白鲜皮10克,薏米50克,大米适量(可根据个人需求调整),清水适量,煲粥,有助于清热利湿、健脾止泻,适用于湿热内蕴、皮肤湿疹等症。

3.白鲜皮炖瘦肉

白鲜皮10g,瘦肉200g,生姜3片,适量的清水炖汤,可以祛风湿、强筋骨,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4.白鲜皮茶

5-10g白鲜皮煎水代茶饮,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湿热引起的皮肤瘙痒、湿疹等。

注意事项

虚寒证忌服。

中医治病需辨证施治,因个体差异,服用中药前,建议先咨询专业的中医师和中药师!要想学到更多中医药知识,请持续关注鹤山市中医院公众号哦!

END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