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洋篮吸引“洋”目光,肇庆非遗亮相广交会

南方+

01:55

百年洋篮吸引“洋”目光,肇庆非遗闪耀广交会

第137届广交会在广州琶洲火热开展中。4月18日,在充满科技感的服务机器人专区斜对面,一场非遗文化交流活动也在热闹上演。肇庆高要洋篮编织非遗传承人陈叙坤带着祖传技艺和洋篮产品,登上广交会文创商店,为全球客商展现粤式非遗技艺的魅力。

外国客商体验洋篮编制技艺。  南方+ 卢舒曼 拍摄

顺着木模型的轮廓,陈叙坤将篾条缠绕其中,左右穿插、上下翻飞,指缝间立起一片经纬网络。“咔嗒、咔嗒”,随着剪刀把多余篾条修理干净,众人才看出来,一个藤制的“奶茶杯托”就此诞生。

“Great!(太棒了!)”在人群中围观的哥伦比亚女孩Mariana脱口而出。在陈叙坤的邀请下,她进行了编织体验。“我们国家也有人在做类似的手工艺品,但能够了解不同国家的人将同一种材料制作出不同的作品,非常有趣。”Mariana表示,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广交会文创商店里,坎萝、套盒、挂包、手袋等洋篮产品已经上架,吸引着各国客商的目光。他们有的把其作为广交会手信,选购回家赠予亲友;有的把其作为搭配身上服饰的时尚单品,泛着中华文化的光芒。

客商参观广交会文创商店里的肇庆非遗文创产品。  南方+ 卢舒曼 拍摄

菲律宾华侨Monida选购了一个藤编挂包。她认为,当今新潮文化众多,年轻人已经忘记了很多传统文化。“我看到现场有非遗传承人进行教学,非常有利于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她表示,挂包是给自己纪念这一届广交会之旅,也让身边的朋友看到中国优秀的手工艺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传承下去。

尼日利亚采购商Alozie希望采购2000个藤编手袋回去,销往欧洲市场。“这些是纯天然的产品,非常环保,而且设计很精妙,相信我的客户会喜欢。”Alozie说,在本届广交会,她不仅体验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还能看到精美的传统手工艺品。

肇庆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洋篮编制技艺,吸引众多客商围观。  南方+ 卢舒曼 拍摄

洋篮,来自肇庆高要,编制技艺始于元朝,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从清朝咸丰年间起,肇庆编织制品畅销海外,因此被赋予“洋篮”称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编织手工业蓬勃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机遇来临,肇庆洋篮作为广东出口创汇商品,相继成为各国展会、港口、海关的“宠儿”,曾创下单厂年入百万外汇的纪录。非洲、东南亚等地区的国家都曾邀请肇庆高要洋篮匠人前去授教。肇庆洋篮一时风靡世界五大洲,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肇庆高要洋篮。  南方+ 卢舒曼 拍摄

陈叙坤介绍,随着世界工业化水平提高,本世纪初开始手工业逐渐式微,肇庆洋篮不再成为外贸主要产品。多年以后,肇庆洋篮重上广交会,是时代赋予其新的历史使命。“洋篮的作用已从商品输出,转变为文化赋能,实现了价值跃升,是我国在世界舞台展现‘硬实力’到‘软实力’输出的见证。”

来自肇庆的非遗产品上架广交会文创商店。  南方+ 卢舒曼 拍摄

观察眼

从“肇庆制造”到“肇庆文化”,透露肇庆参与全球化的破圈密码

从第136届广交会开始,肇庆的展品从传统制造业的五金配件、机械设备、电子消费品、新能源等,扩展到传承千年文化基因的端砚、洋篮等非遗手工艺品,体现的不仅是产品形态的迭代,更是肇庆从“产业强市”到“文化名城”并重的战略缩影。

制造业积淀为文化赋能提供底气。肇庆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基础雄厚,工业实力能够为文化产品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其插上科技的翅膀,在新时代中破圈。

文化底蕴也在重构产业链。千年历史的端砚产业,已延伸至旅游、教育、数字藏品等领域。高要洋篮文创项目成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典型镇村建设的支点。肇庆裹蒸、四会玉器等非遗产品,也在文商旅领域深度融合,打造全域文化体验。

肇庆在国际展会上的转型路径,显示了一条清晰的外贸突围逻辑链——从商品输出到文化符号塑造,从产业升级到城市品牌赋能。这启示了,在全球化竞争中,文化正以其不可替代性,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肇庆正以非遗为媒,探索产业、城市与文化协同进化,不仅为“肇庆制造”注入人文温度,更为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提供鲜活注脚,有望在国际舞台打造一个独特的湾区城市形象。

撰文:卢舒曼

视频:卢逸轩 张令

编辑 唐锦洪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