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杂书三十首其一》
元代 方回
世称陶谢诗,陶岂谢可比。
池草固未雕,阶药已颇绮。
如唐号元白,白岂元可拟。
中有不同处,要与分朴诡。
郑圃赵昌父,颍川韩仲止。
二泉岂不高,顾必四灵美。
咸潮生姜门,虾蜞以为旨。
未若玉山雪,空铛煮荒荠。
译文
世人称赞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但陶渊明的诗又怎能是谢灵运可以相比的呢?池塘中的草还未凋零,台阶前的花却已经开得十分绮丽。如同唐朝的元稹和白居易,虽然齐名,但白居易的诗又怎能和元稹的相提并论呢?他们之间有着不同的地方,需要我们去分辨其中的朴实与诡谲。像郑圃的赵昌父,颍川的韩仲止,他们的诗难道不高妙吗?但还是要看看四灵的诗,那才更美。咸潮之地盛产姜,人们以虾琪为美味。但在我看来,还不如用玉山的雪水,煮那荒野的荠菜来得美味。
作者方回,南宋末至元初的著名诗人、诗论家。他的诗作独步一时,对后世影响深远。同时,他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对古代诗歌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方回一生跨越宋元,其诗学思想与创作实践深刻影响了宋末至元初文坛,虽人格饱受争议,但文学地位不可忽视,这首《秋晚杂书三十首其一》正是他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提到的药材:生姜
别名: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
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
性味:辛,微温。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
用法用量:3~9g。
注意:阴虚内热者忌服。
食疗养生
1.生姜红糖水
材料:生姜片、红糖。
做法:生姜切片与红糖同煮水,煮沸后饮用。
功效:驱寒暖身,缓解痛经及风寒感冒。
2. 陈皮姜枣汤
材料:陈皮、生姜、大枣、红糖
做法:生姜末与陈皮、大枣同煮,加红糖调味。
功效:健脾和胃,缓解胃寒呕吐。
3. 醋泡姜
材料 :生姜薄片,醋适量。
做法 :将生姜切成薄片,用醋浸泡一段时间后食用。
功效 :醋能收敛生姜的辛散之性,使其药性更为平和,有助于促进消化,温胃散寒,对脾胃虚寒、食欲不振者效果显著。
4.猪脚姜
材料 :猪脚、生姜、红糖等。
做法 :将生姜、红糖与猪脚一同炖煮。
功效 :不仅可以驱寒暖胃,还可以大补气血,特别适合产后或体质虚弱的女性食用。
食用生姜要注意时间:早吃姜胜参汤,晚吃姜赛砒霜
早晨人体顺应天地之气,阳气生发,生姜辛散,最善宣发阳明经的阳气,早晨吃姜,正好生发人体阳气,并能健运脾胃,而晚上阳气逐渐收敛,阴气外盛,人体应该是养阴入静,如果吃姜,辛辣躁动,动阳伤阴,适得其反,因此早上吃生姜养生保健效果最好。
生姜的传说故事
神农尝百草,以辨药性。有一次,神农在山上采药,误食毒蘑菇昏迷,苏醒后发现躺卧之处有一丛尖叶子青草,香气浓郁,闻一闻,头不晕了,胸也不闷了,原来,是它的气味使自己醒过来了。于是神农顺手一拔,把它的根茎放在嘴里嚼,又香又辣。过了不久,肚子咕噜咕噜响,泄泻过后,身体全好了。因为神农姓姜,他就把这尖叶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的作用神奇,能让自己起死回生。
还有流传另外一个故事,周朝开国元勋姜子牙,传闻被全国通缉后连夜出逃,跑了几天,又累又饿,突然头晕目眩一头栽倒在路旁的姜田中,突然发现脚下有一块如白玉般温润的块状物,抓起来放入口中大口咀嚼,只觉甘嫩生脆,幸而保了自己一命。“跌倒姜子牙,带出子牙姜”这句谚语也在民间广为流传。
版权说明
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中医药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在后台与本团队联系;文中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编辑&排版:大思。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