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三省交界美丽边城,看平远“拆改融合术”的智慧探索,时长共51秒)
小城四月,春和景明。从空中俯瞰平远,一幅别具特色的田园乡村画卷展现在眼前。
群山连绵,黛瓦白墙的客家民居置于山下,向河岸两处延伸;民居旁的农田绿意盎然,农作物茁壮成长,村民们忙碌的身影穿插其中,描绘出一幅动人的春耕春种画卷。
装饰一片民居,打造一处风景,带动全域美丽。
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平远县聚焦县域发展、城镇提能、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四大工作任务,持续深化运用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五动工作法”,推动全域农房风貌从存量整治向清零质变、局部试点向全域覆盖、基础达标向品质精品梯次跃升。
民房靓了,村庄美了,乡村发展的动力更足了,干群正携手书写“百千万工程”平远答卷的新答案。
拆出新空间
党员带头推动人居环境整治
仁居镇邹坊村变了。“乡村风貌越来越好,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好。”这是仁居镇邹坊村村民刘文明的切身感受。“看看,以前老屋附近杂草丛生,老屋旧舍也很多;现在,杂草变成了花朵,老房经过重新装修后变得焕然一新,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很是舒适。”他一边滑动着手机,一边向记者解释。
美丽乡村建设,“拆”是基础。拆掉影响村容村貌的破败建筑,才能为新农村建设腾出更多的空间。
“综合来看,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主要集中在三大堵点:祖屋产权纠纷多、困难户资金筹措难、‘先建后改’观望情绪浓。”平远县“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怎么“拆”?难点在于充分动员群众参与。“转换村民思想,让‘要我改’变成‘我要改’,是工作难点。”仁居镇邹坊村党支部书记凌志涛说。
针对群众顾虑,平远县坚持做到“两精”,即清拆标准精细化、清拆政策精准化,紧紧围绕“达不到安全居住等级、达不到环保排污治理等级”两大标准,明确“三拆除”的界定标准和奖补标准。
这样一来,“拆什么、怎么拆”便一目了然,让群众心里有了底。
同时,平远县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带头清拆、带头配合,带头整治自家门前环境,并带动家人、身边村民积极参与环境整治。
自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来,差干镇湖洋村原村委主任谢国豪入户做群众工作的脚步便未停歇,这位老党员依然热衷于村里的公益事业。“我们都是乡村的主人公,只有人人参与乡村建设,乡村环境才会越变越好。”谢国豪说。
改出新面貌
持续打造人居环境提升样板
漫步在差干镇湖洋村,新景色展现在眼前。
黑色的柏油路向村内延伸,一排排、一栋栋灰瓦白墙的精致小楼交错掩映,文化活动中心、“耕读园”小广场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客韵乡村”呼之欲出。
乡村要美,关键在于“改”。平远县通过政策引导,改出乡村新面貌。
平远县明确外立面改造的奖励标准。“总的来说,分为瓦面和墙体,均以总价的40%给予奖补,其中瓦面改造每栋最高不超过2万元,外墙改造每栋最高不超过1万元。”平远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只要群众按照要求进行改造,验收合格后便会马上发放补贴。
此外,平远县充分引导群众利用“三清三拆三整治”后的空闲土地、村头巷尾和房前屋后的空闲土地,因地制宜打造生态景观,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刷新乡村“颜值”。
政策的支持进一步点燃村民参与房屋外立面改造的热情。“听到有支持改造的政策,我便跟书记报了名,参与村子房屋外立面改造,一来让房子变得更美观,亲朋好友到访更有面子,二来家里人住得也舒适。”湖洋村村民谢亮春说。
一场美丽乡村蝶变正在平远上演。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通过基础设施资金倾斜带动提升,完成道路“单改双”“白改黑”18.7公里,“四小园”建设89个,农房风貌提升236栋,危旧房清拆142栋,“三线”整治42.1公里。
除此之外,平远县围绕《梅州市省际交界处建设工作指引》《梅州市省际交界处技术工作指引》要求,大力推进6镇13村“亮化、美化、洁化、序化”四大行动,接续打造人居环境提升精品镇、精品村。
融出新气象
一体化推进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工作
人居环境的持续升级,提升了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平远县结合当前避险搬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产业导入等工作,一体化推进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工作,让村民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天气晴好,走进石正镇南台村,忙碌的场景映入眼帘。稻田里,村民头戴竹编斗笠、卷起裤腿、穿着雨靴、手拿秧苗站在镜面般的水田中,慢慢挪步于一块块已耕好待种、准备就绪的水田地块里,娴熟仔细地抛撒着秧苗,一株株秧苗便稳稳地立在田中。
整治前,南台村土地杂乱无章,大大小小的田埂将稻田隔成几十块,田内的农作物也五花八门;整治后,土地变得平旷了,农作物种植也更有规模了。“目前,全镇已流转了1668亩土地,计划打造石正千亩优质水稻种植基地。”石正镇副镇长黄业介绍。
“小田改大田”,改出土地新面貌。平远县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努力破解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资源低效化等难题,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去年5月以来,为解决复耕地块返荒、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渠道少等问题,石正镇推进“社村”合作模式,构建了“供销社+村集体+运营公司+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挖掘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新增长点。
资料图
“按照‘规模连片、整村推进’思路,流转农户的撂荒土地,由梅州市平远县供销远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作为运营公司,充当‘管家’,与农户签订流转土地的农业生产托管合同和订单农业合同。”平远县供销社相关负责人林敏说。
农业服务公司提供专业化托管,因户施策实施“全托管”“半托管”,解决农村无人种地的问题;而公司使用的植保无人机、水肥一体化滴灌、喷灌等科技手段,也能进一步提升耕作效率。
如此一来,不仅将田地流转起来,解决撂荒问题,还能为村民和村集体增加收入。
“社村”合作共建项目,全力推进农用地整理工作落地见效。通过盘活村民闲置土地,既解决了土地撂荒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为村民带来一定劳务收入,同时也探索出了一条新型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确保17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预计可为村集体创造280多万元经营性收入。
南方+记者 梁时禹
通讯员 谢红燕 吴辉燕 袁志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