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毛艳华:借鉴深港合作创造更多深中“软连接”

南方+

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标志性工程——深中通道开通至今已超过9个月,其带来的连通效应已逐渐显现。清明假期,深中通道车流量再次刷新纪录,单天车流量超过17万辆次,这一数据在跨珠江口的大桥群中也显得尤为突出。

跨海大桥的功能是多样的。除了交通功能,深中通道还给珠江口东西两岸和粤港澳大湾区带来了许多新效应。一是促进了珠江口东西两岸协调发展。深中通道通车9个月来,设施联通的市场一体化效应不断突显,更好地发挥了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深圳是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在市场机制的驱动下,深圳的生产要素向中山和大湾区西岸其他城市扩散,为解决珠江口东西两岸发展不平衡问题带来了动力。二是推动了大湾区产业分工。当前,广东省正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这很大程度上要靠各城市、部门的协同合作。通过深中通道,大湾区“9+2”城市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跨城、跨江的产业分工不断加深。三是提升了大湾区营商环境水平。便捷的交通也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深中通道大大缩短了深圳与中山、珠江口东岸与西岸的距离,降低了交通物流成本,珠江口东西两岸连为一体,实现了资源优势的整合,这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大湾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客商作投资决策时,将不再局限于投资东岸还是西岸,而是将视野扩大至整个珠江口乃至大湾区,投资的资源选择将更多。四是扩大了湾区生活圈。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区域界限变得模糊,“深圳工作、中山生活”的故事在深中通道开通后变得常见。

跨海大桥的作用,往往最先体现在大桥登陆点。深圳和中山是深中通道红利的最直接受益者,也是大桥两端融合互动最深的区域。比如,在中山翠亨新区马鞍岛出现了不少深圳企业投资的项目,深圳企业也逐渐向中山的制造业腹地挺进,建起了一批带有鲜明深圳特色的产业园区和孵化平台。

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到,深中“双向奔赴”,市场力量发挥了关键的主导作用。过去,大家普遍认为中山离深圳很远,走虎门大桥,至少需要2个小时的车程。深中通道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中山与深圳直接连通,最快20分钟互通。借助深中通道,企业可以立足中山,一方面向东便捷对接深圳、香港,另一方面向西往珠江口西岸的制造业集群以及粤西地区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延伸。对于企业来说,这种布局有更好的市场空间和机会。

深中“双向奔赴”,也有政府官方层面的战略谋划推动。深中两地还发起了共建深中经济合作区的计划,联动成立深中低空经济产业联盟等产业组织,强化两地的产业关联。这些联动举措,成为深中两地互动的“加速器”,不断做大深中互动的流量。

规则衔接、政策互认、生态互融等“软环境”建设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关键。借助深中通道的“硬连通”,中山与深圳在规划、产业和人文等领域的“软联通”也逐渐壮大。但对于中山来说,其与深圳等珠江口东岸“软联通”的广度和深度仍有提升空间。虽然中山与深圳联动探索已经作出了不少探索,但目前部分仍停留在规划设想和建设阶段。在总结深中通道通车以来的大半年经验基础上,中山须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更加创新的思维推动,将与深圳等珠江口东岸城市互动的举措和规划落到实处。尤其可借鉴深圳与香港的联动模式,创造更多深中互联互通的“软连接”。

一是聚焦顶层设计,构建中山与深圳协作的咨询委员会等决策咨询、参谋机构。深港合作的核心启示在于,突破行政壁垒构建协同机制,关键举措是成立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咨询委员会,为前海合作区开发建设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意见、参考意见或预案。该咨询委员会的成员既来自政府部门,也有来自内地及香港的知名人士、学者等,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建议中山可探索与深圳构建相似的组织,完善两地合作的顶层设计架构,构建深中联动从决策到执行的链条,加快推动合作事宜落地。

二是聚焦科技创新,形成更多与深圳、香港的产学研成果。深圳、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重要的创新源。除了拥有一批科创企业,深港还拥有一批高水平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活动活跃,对成果产业化有着较强烈的需求。中山可在产学研协作领域与深港联动。在此过程中,要注重打造利于科创产业发展的生态,对标世界银行宜商环境评价指标,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友好的综合环境。在数字化时代,硬件空间已经不是决定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很多“现象级”的企业不需要大空间,而是由政策、科技金融、人才等因素构成“软环境”。深圳前海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执业资格互认体系,并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这些都为来自香港乃至全球的科创产业力量发展提供了土壤,这些都值得中山借鉴。

三是打造融合阵地,以中山翠亨新区为支点,加强与深圳前海、香港等地的互动。中山可发挥翠亨新区直连深圳前海的地理优势和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政策优势,在复制应用深圳前海政策和改革经验上下功夫,形成承接和放大深港资源的支点,打通深港资源进入中山的“快车道”。

在粤港澳大湾区加快融合发展的今天,中山正站在历史性机遇的节点上。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协作机制,构建国际化创新生态,中山完全有能力将深中通道的物理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当深圳、香港的创新基因与中山的制造底蕴深度融合,一个更具活力的湾区增长极必将加速崛起。正如当年深圳河两岸的协同发展改写了大湾区版图,伶仃洋上的这条跨海通道,已为中山打开了通向世界级城市群的新大门。

作者:毛艳华

作者系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

整理:南方+记者 雷海泉

编辑 朱晓宇 钟城建
校对 张芳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