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 | 梁士伦:以桥为媒,为中山现代化产业提速

南方+

南方+ 卢子衡 拍摄

近期,深中通道的日均车流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7.84万次,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流动加速。这座“超级工程”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通道,更是资源要素流动的黄金走廊,它不仅有利于珠江口东西两岸产业资源的融合,更在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构建起一个大的经济生态圈,在经济一体化、产业协同、交通物流、供应链等多个维度重塑了大湾区的发展格局。

深中通道通车以来,深中“六个一体化”正在不断走深走实。从政府到企业,从商协会到民间,从产业经济到社会生活,深中融合的浪潮澎湃。

中山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制造业基础扎实,产业技能型工人较充足,“一桥飞架”带来深中同城,所以中山成为深圳企业外迁的热门城市。“深圳研发+中山制造”成为大湾区产业新潮,深圳企业组团考察,加速布局中山,是深中两地产业协同的生动例证。

但是需要注意到,经过长期的发展,深圳和东莞、惠州已经形成了非常紧密、成熟的产业链合作关系。深中通道开通之后,中山如果想进一步融入以深圳为主导的产业链,不能仅仅满足于深圳外溢的产业项目,还需要找准差异化优势,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谋篇布局。

第一,加快做强优势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同为制造业大市,佛山、东莞等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比中山迈得更大。在推进深中产业一体化的过程中,中山既要脚踏实地,又要目光长远,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打造未来产业两手抓,加快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笔者认为,大健康产业和光电产业是中山与深圳深度对接融合、在大湾区产业链中颇具特色的产业,应该予以重视。

在大健康产业方面,中山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健康产业基地,可以把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服务链条做强做长,推动现代健康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高度融合,进一步扩展大健康产业“朋友圈”。此外,中山光电产业链条较为成熟,集聚效应明显,与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深度关联,有很多本土培育的龙头企业,也是中山能进一步做出规模和特色的产业。

未来产业方面,中山可以重点打造低空经济产业,与深圳共建科创平台,集聚上下游产业链资源,提供更多场景化应用和服务,使其成为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

第二,打造对标深圳的营商环境,让企业深度认同“六个一体化” 。目前,中山在营商环境领域与深圳达成多项联动合作。其中,“深中通办”事项增至735项,这是深中营商环境一体化深度推进的表现。对营商环境的评判,企业感受“好”,才是真的好。在深度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的过程中,中山要不断缩小深中在发展理念上的差距,强化规则衔接与机制突破,加大凸显政府服务的优势,让中山千千万万经营主体认同“六个一体化”。

第三,对外借势对内统筹,把握“黄金内湾”建设新机遇。一方面,中山要加强市级层面的统筹,以翠亨新区、火炬高新区为桥头堡,保障资源要素配置,为翠亨新区联动前海发展提供空间保障,支撑成为大湾区“黄金内湾”的核心引擎。另一方面,中山要把握“黄金内湾”的发展机遇,强化与周边城市与地区的深度互动。而今,世界面临“逆全球化”与“再全球化”博弈、全球供应链进入快速重构的新阶段,加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兴起,外贸大市、制造业大市中山也需要与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香港加强联动,在风险挑战下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香港研发在中山有赛道,香港服务在中山有市场,香港创新在中山有场景。中山可以把香港的科创资源、金融资源,与深圳的先进制造业和产业场景结合起来,吸引香港的高校资源、中介服务资源落地中山,推动大湾区产业协作的水平迈上新高度。

作者:梁士伦

作者系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授

整理:南方+记者 杨慧荣

编辑 朱晓宇 钟政经
校对 裴玉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