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有顶尖科研的锐度,也有云吞面的治愈|南方深读
中科大博士黄咸家携核电防火课题南下时,广州以覆盖35个工业大类的完整产业链为他铺路:科研平台“输血”250万元支持他研发,制造业“试验场”让他的梦想从论文走进核电站,最终打破国外垄断——
他笃信,知识在这里可以快速“变现”。
“市井烟火气与商业繁华共存”是广州独特的城市气质。
人工智能工程师谢川从成都转战广州,不仅因为这里是语音合成技术的全球竞技场,也因为这里的产学研“化学反应”能让突破来得更快,企业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团队联手将语音大模型提升至全球SOTA水平。
他坦言,这里有顶尖科研的锐度,也有云吞面治愈疲惫的温度。
广州特色美食云吞面。资料图片
新疆学子王帅彬五年创业路,从“卖货人”成长为“造链者”,靠的是广州“因时而变、因需而变”的政策扶持:创业大赛奖金助他起步,人社部门牵线高校破解养殖难题,产业链政策托举企业年营收破1000万元。
他感慨,政策不是口号,而是脚下踏踏实实的台阶。
广州白云机场宠物航站楼,试运行时市民带宠物到现场体验。南方+记者 石磊 摄
3组剪影,交织成广东“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的鲜活注脚。广州的引力也藏于其间:完整产业链为创新“兜底”、前瞻性产业布局为技术“架桥”、精准政策包为梦想“造血”。
而这3名跨越山海扎根广州的追梦人,也在用不同的轨迹诠释着:广州,始终是奋斗者的圆梦舞台、创新者的丰厚沃土、实干者的希望田野。
如今,广州正向全球青年抛出“绣球”。
4月19日,“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北京站)将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启动,超300家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的1.5万个岗位虚位以待,涵盖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新质生产力领域。
在这里,知识能快速“变现”
黄咸家回首来时路,自己当年在中科大的科研“野心”,已在中国的南大门开花结果。
这份“野心”结出的果实就是“MOFIS”——由黄咸家主持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厂性能化火灾安全分析系列软件。
此前,在核电防火设计领域,中国一直用的是其他国家的软件。“MOFIS”打破核电防火设计的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我国核电防火设计自主化,成为国内首个获得英国核监管办公室认可的自主开发并维护的核电防火设计系列软件。同时,黄咸家还设计并建造我国首个聚焦核电火灾的大尺度火灾综合实验平台。
这意味着,中国的核电防火设计技术实现了从无到强的超级跨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黄咸家。受访者供图
将时钟的指针拨回到2014年夏天,如期而至的毕业季,给黄咸家带来的更多是迷茫,他仍心怀自己博士期间的核电火灾课题,却也十分泄气。“搞科研不容易,要‘弄钱弄项目’,资金难求、项目难续、成果难落,一切都充满变数。”
直到广州抛来了“绣球”。广州南沙资讯科技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出了优厚条件,足以让黄咸家在广州的生活毫无后顾之忧。
“在不错的工资基础上,还有生活费以及额外的津贴,首期补助便有30万—50万元,覆盖了住房、生活等各项开支,连购房首付都能解决大半,我只要‘拎包入住’就行。”黄咸家笑着说。
更重要的是,除了工作站为黄咸家安顿好“大后方”,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愿意资助250万元,支持其继续核电火灾研究。
广州南沙资讯科技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人才服务模式。受访者供图
这份极具诚意的天使投资让黄咸家喜出望外。“当时感觉像‘天上掉馅饼’。”黄咸家说,核电站的防火设计在国内是一个鲜有人涉足的赛道,没有先例、开发难度大、研发周期长,而且经济效益也不稳定,“一般来说,没有企业愿意做这样的投资,更别提应用和落地”。
然而,广州却为黄咸家的研究打开了大门。“在广州这么多年我才明白,当年那并不是无缘无故的‘馅饼’,而是广州的确有这个需求和实力。”
如今黄咸家清楚,广州拥有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覆盖从传统制造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完整链条。这对科研工作者来说意义重大,意味着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广阔场景及成果转化通道,让理论创新与产业实践能够实现双向奔赴。
“MOFIS”的成功开发便是例子。
在长达8年的研发道路上,广州不仅率先为该小众课题“立项”,更是提供了产业链上的“试验场”,最终在反复的实验、反馈、调整中,黄咸家及其团队开发出了自主的、具有源代码的理论模型,甚至形成了超过其他国家模型框架的部分创新点。
“百万英才汇南粤”春季大型综合招聘会现场,人流如织。南方+记者 梁钜聪 摄
“在广州,知识是能够快速‘变现’的。”黄咸家表示,这种“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跃迁不仅带来经济收益,更让科研者为技术落地产生实际推动力而深感欣慰。这种欣慰既源于技术突破带来的职业成就感,更来自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时对社会发展的实质性贡献。
4月8日,“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北京站)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发布会上,广州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赖志鸿介绍,广州有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南沙开发开放、自贸试验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在这里交汇叠加,2024年经济总量3.1万亿元。作为华南地区产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这里“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很发达”,现代化新广州机遇无限、前景广阔。
如今,黄咸家这个土生土长的安徽人已然成为了广州的“代言人”,不仅全家定居于广州南沙,更不断招揽身边朋友来到广州、了解广州。
“扎根广州,会是我未来的长期计划,期待更多人才和我一起发现广州的‘美’。”黄咸家说。
在这里,技术在加速迭代
与扎根11载的地道“新广州人”黄咸家不同,今年1月,谢川“初来乍到”。
从成都到广州,跨越1600公里的距离,谢川的职业生涯迎来了一次重要转折。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深工程师,谢川放弃了成都稳定熟悉的工作环境,选择加入广州趣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高级语音算法工程师。
这一决定背后,是谢川对广州人工智能产业的笃定。
谢川。受访者供图
谢川的履历中,“语音合成”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在其他城市,他曾深耕语音算法领域,但受限于当地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环境,前沿技术的落地空间有限。
而广州的“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人工智能被列为重点发展方向,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为技术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谢川参与的“趣丸千音”项目,正是广州人工智能产业的缩影。这款语音合成应用基于全球领先的Mask GCT模型开发,通过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武教授团队的合作,实现了12小时翻译1000分钟剧集的高效视频翻译功能,技术指标对标国际顶尖水平。
谢川坦言:“许多城市的语音技术还停留在试点阶段,而广州已经在直接面对全球市场,技术迭代与产品落地的节奏完全不同。”
广州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成为吸引谢川的核心因素。香港中文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的科研资源,与企业的商业化需求深度绑定。
谢川团队通过模型加速技术,在保证语音质量的前提下,攻克了实时语音合成的延迟难题,将计算成本降低30%,推理响应时间从10分钟压缩至秒级,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
这正是广州“技术—产业”闭环能力的体现。正如他所言:“这里的团队既有学术界的严谨,又有产业界的效率,碰撞出的‘化学反应’让技术突破来得更快。”
在广州工作3个月后,谢川用“活力”一词概括这座城市的特质。
这种活力体现在技术团队的协作效率上——原本需要3—6个月的模型优化项目,在跨学科团队的配合下仅用2个月便完成部署;还反映在广州“市井烟火气与商业繁华共存”的城市气质,谢川笑称:“在北京上海,加班后只能面对霓虹灯。但在广州,一碗热腾腾的云吞面就能瞬间治愈疲惫。”
这种“宜居宜业”的平衡,正在重塑广州的人才生态。据广州市人社局公开信息,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在纳入新职业名单的当年,便进入《广州企业紧缺急需职业(工种)目录(2019年)》;人工智能训练师也在《广州企业紧缺急需职业(工种)目录(2024年)》榜上有名。
数据显示,2025年省内23.05%的人工智能相关招聘信息来自广州,中西部人才流入占比提升。智联招聘平台数据也显示,2024年全国人工智能行业求职人数TOP10榜单中,广州(5.7%)位列第五。
越来越多像谢川这样的技术骨干,带着一线经验选择“二次流动”至广州,正是因为这里既能提供顶尖的科研环境,又保留着松弛的生活节奏。“下半年我的爱人也将来到广州,她从事IT行业,比我更熟悉广州,也更喜欢广州,相信在这里我们都能有更多的突破。”
小鹏“机器工人”开始上班拧螺丝。南方+记者 张冠军 摄
当被问及“广州能否孵化出杭州六小龙级别的企业”时,谢川的回答充满信心:“小鹏汽车已证明广州的硬科技实力,而人工智能的爆发需要更长的周期。”当前,广州正以“场景创新”为支点,撬动AI语音、自动驾驶、智能制造等多领域的突破。
在谢川看来,这座城市的真正优势不在于单项技术的领先,而在于构建了一个“高校科研—企业转化—商业落地—全球化拓展”的完整生态链。
正如珠江的潮水连接着海洋,广州的人工智能产业也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浪潮。当谢川这样的技术先锋选择在此扎根,当更多像趣丸科技这样的公司用AI技术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当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释放政策动能,一幅属于广州的AI未来图景正徐徐展开——这里不仅是技术的试验场,更将成为定义下一代人机交互模式的创新策源地。
在这里,政策是托举阶梯
从一名新疆学子到扎根广州的“新农人”,王帅彬的创业之路充满挑战,但每一步都离不开广州政策的有力托举。
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折射出广州以精准政策扶持创业者、激活乡村产业的实践智慧。
创业起步,政策“第一桶金”破局资金困境。
2020年,王帅彬创立广州趣乡村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立志用电商赋能农业。然而,初创团队仅有5人,资金短缺成为最大难题。
转机来自广州密集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他带领团队参加“赢在广州”创业大赛,凭借“新媒体+农业”项目斩获一等奖,获得20万元奖金;随后又在广东省优秀创业项目评选中再获20万元资助。这40万元“政策红包”,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启动资金。
“赢在广州”暨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创业大赛持续为创业青年扎根大湾区、实现创业梦想提供有力的支撑。受访者供图
“这笔钱让我们敢招人、敢试错。”王帅彬回忆,资金主要用于团队扩充和品牌曝光:招聘专业运营人员优化电商渠道,设计农产品包装提升附加值,并通过短视频平台打响“云上连山”区域品牌。
政策资金的“输血”,让初创企业迅速站稳脚跟。更难得的是,广州对创业大赛获奖项目的跟踪服务——政府为其对接免费办公场地、融资渠道和专家资源,真正实现了“扶上马再送一程”。
随着业务深入,王帅彬团队转向黑山羊智慧养殖,却遭遇技术瓶颈:传统养殖存活率不足60%,疫病频发。此时,通过人社部门牵线,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刘德武教授团队与公司建立产学研合作,联合研发电子耳标、AI视觉识别系统等智慧养殖技术;农学院专家则指导种养循环模式,降低环境成本。
王帅彬。受访者供图
政府在此过程中扮演“桥梁”角色。广州市人社局将企业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提供技术转化平台;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政府协调建立黑山羊科技小院,促成高校研究生驻点研发。
这种“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模式,让团队攻克了产羔率低、生长周期长等行业难题,最终建成全省首个黑山羊智慧养殖基地,疫病发生率下降60%,年出栏量达4000头。
这些政策并非单点突破,而是形成“人才培育—技术转化—市场拓展—金融支持”的全链条扶持体系。王帅彬感慨:“没有高校的技术支持和政府的资源嫁接,我们不可能从‘卖货’升级到‘造链’。”
王帅彬的五年创业路,印证了广州政策的两大特质:精准匹配需求与动态伴随成长。初创期,大赛奖金和场地支持解决生存问题;成长期,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升级;成熟期,产业链政策和金融服务助力规模扩张。
这种“因时而变、因需而变”的扶持逻辑,让创业者感受到“政策始终在场”的踏实感。
截至2023年,王帅彬的公司年营业额超1000万元,带动15户农户年均增收3万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大湾区“菜篮子”吸引人才目光。资料图片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广州将政策转化为生产力的系统思维——从真金白银的补贴到智力资源的嫁接,从市场通道的开拓到长效机制的构建,这座城市正以“政策优渥”为杠杆,撬动更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的蓝海。
王帅彬的故事并非孤例。在广州,每年有数千名创业者像他一样,在政策春风中破土成长。今年,广州在就业创业、人才政策上不断突破创新,打造“四高”“四无忧”政策服务体系。
以就业补贴高、创业扶持高、人才待遇高、培养资助高的“四高”诚意,落户无忧、安居无忧、子女无忧、服务无忧的“四无忧”保障,广纳天下士,州载四海才。
广州正以实际行动证明:好政策不是写在文件里的口号,而是创业者触手可及的机遇、迈向成功的阶梯。
“乐业在广东”系列
编者按:
为进一步增强引才聚才质效,今年以来,广东部署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来粤就业创业。在此背景下,记者走访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多地市,采访在我省创业就业的新广东人,看他们为何选择广东,又是如何跨越山海实现梦想,为更多寻梦的人提供值得参考的答案。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推出系列报道“乐业在广东”,敬请垂注。
采写:南方+记者 洪钰敏
统筹:陈思勤 何雪峰
脚本:南方+记者 洪钰敏
剪辑:张晓晨
海报:喻焰
栏目统筹:伍青 何雪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