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参加那场招聘会,23岁的李信烁应该在读研究生,而不是在车间里盯数据。
但李信烁不后悔。23岁那年,他就成为美的集团厨热事业部高端工厂的厂长,管理200多人;四年后的今天,他对接三个工厂,成为美的最年轻的工程部部长。
总有人说,工厂里留不住年轻人。但实际上,像李信烁这样,带着名校毕业证,扎根佛山工厂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这样的年轻人往往还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当厂长。
进工厂,就是不想当“螺丝钉”
为什么会进工厂?
李信烁的回答很明确,“因为工厂成长最快,很少有岗位能把几十万的大项目放给刚毕业没多久的大学生独立完成。”
但可能李信烁自己都没想到,他在一线的成长速度堪比坐火箭。
李信烁自己都没想到,他在一线的成长速度堪比坐火箭。受访者供图
从某知名大学毕业一年多,23岁的李信烁被提拔为厂长,接手美的厨热事业部高端工厂(现高端车间),主要生产美的COLMO等高端品牌,产品复杂、机型结构复杂、交付品质要求高,在此前的考核中,常年倒数。
接任厂长前,李信烁被领导找去谈话。
领导问他,“你怕吗?”李信烁愣了下,领导拍拍他,“你别担心,要自信。”马上又补一句,“我比你更担心。”
让年轻大学生当厂长,美的在赌,李信烁也在赌。
还好李信烁没让大家失望,从技术轮岗的他,用了四个月,把高端工厂的考核排名从倒数干到了正数第一。
了解产品、熟悉设备、推进项目,再到一线去做管理者或者转型研发,几乎是大学生进工厂的一个升迁轨迹。
“大学生是工厂里的‘香饽饽’,不可能在工厂‘打螺丝’,基本是往管理层培养。”一位顺德企业负责人说。
1998年出生的林俊锋在找工作时,就打定主意要进工厂、当厂长。
林俊锋毕业于浙江科技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因为从小就喜欢机器人,高中时看着同学拿机器人参加足球比赛,他很是眼馋,希望有一天能自己操控。所以毕业前,他就下定决心要进工厂,找一个能实现梦想的平台。
林俊锋从小就喜欢机器人,进厂也算实现梦想。
“中小企业灵活,能接触到更全面的生产,对我来说应该比大厂更容易走上管理岗。”几番打听、对比后,林俊锋选择了位于顺德的广东希塔变频有限公司,全国最先实现变频器国产替代的一批中小企业。入职成为设备工程师的林俊锋是这样打算,先熟悉设备流程,短期目标是车间主任,终极目标是厂长。
只要闲下来,林俊锋就会跑到生产线前,看着工人们的焊接和组装,默默记下生产线的节拍,看哪道工序需要的人最多,生产最慢,琢磨有哪道工序可以再少一点人工的干预。
最大的挑战是,“给别人开会”
但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学生要当好厂长,并不容易。
当厂长的四个月里,李信烁最早到、最晚走。工厂八点上班,李信烁一般七点左右到车间,看生产线准备情况,确认计划重点排产订单,和陆续上班的工人们打招呼。
李信烁一般七点左右到车间。
工人们都佩服他,当厂长才一个星期,他能准确叫出厂里100多个员工的名字,说得出每个人老家在哪。
“管理抓得太严,大家不服,感受到尊重,才会认可你配合工作。”李信烁总结,诀窍“就是要自信”,还有就是对一线的了解及钻研。
去年,在万和电气一线干了七八年的邱振忠也被领导找到,说他很有管理潜力。
生于1994年的邱振忠走马上任,成为新材料车间主任。这里主要生产热交换器和燃烧器,两者都是热水器里的核心部件,也是万和最核心的工厂。
在这之前,毕业于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的邱振忠做过设备的非标设计师、工艺工程师、研发工艺工程师,但没想过自己那么快会往管理的位置上走。
当上车间主任,习惯和机器打交道的邱振忠面临的第一个大挑战,就是从“别人给我开会”到“我给别人开会”。
他很纳闷,为什么领导一讲话可以半小时起步,到自己就语塞了?
“怎么办?慢慢学习,摸索自己的节奏。”同期的领导和下属,都是四十岁左右的叔叔阿姨,邱振忠只能不停去钻研流程,多跟前辈们请教,“当然,心态也很关键。”
经历过流水线的“苦”,邱振忠更关心生产线上员工的状态。
在万和电气刚开始实习,邱振忠要在生产线上打螺丝。夏天的车间,一靠近机器,余温呼呼吹在脸上身上,把人包裹起来似的,热得汗珠直往下掉。一天站下来,腿都会发抖。同期进来的大学生,有些熬不过当晚就跑了,有些后面转了研发。
坚持下来的邱振忠做上车间主任后,“累不累?热不热?”几乎是他的口头禅。在流水线上,初来乍到的他被一起工作的叔叔阿姨递过凳子送过水,感同身受,也更会换位思考。
“累不累?热不热?”几乎是邱振忠的口头禅。
最近,他预备将车间的通道进一步拓宽,使车间门对门互通,通风更好,工人工作会更舒服。
没有太多管理经验的邱振忠凭着一股热忱,在万和的多次考核中,硬是带着车间闯入了前三。
未来,会有更多年轻厂长吗?
未来,会不会有更多年轻大学生在佛山当上厂长?
面对这个问题,邱振忠还是皱了下眉,“不确定,累,是真的累。”
晚上睡觉,邱振忠从不关机,更不敢关声音。手机一亮,他心跳都会漏一拍。
“最怕就是车间出什么事。”只要离开工厂,邱振忠眼睛就很少离开手机,群里消息不停滚动需要他去回复。
新材料车间厂房面积上千平方米,员工270多位,邱振忠要负责日常生产管理、安全管理和车间经营,企业给下达他的kpi是“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高质量和最快的交付。”
每天光在车间来回走,邱振忠微信步数就超过一万步,鞋子都被走烂好几双。有时邱振忠会忍不住自嘲,旺季的时候,他通常“周六一定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一定”。
休息日,车间员工在加班加点赶订单,邱振忠在家待着也不安心,总要回来看看。员工有加班费,而邱振忠是免费加班,“大家都在努力,我不能偷懒,老一代厂长也是这么干的。”
“生产线一开,人就得待在一线”,也是李信烁的状态。
年轻人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劲。有一次产品离订单需求还差五六十台,码头催着等出货,工人已经到点下班了,李信烁带着工艺的兄弟还有生产线上的班长和班组长,硬是一鼓作气完成任务,几个人干了一条生产线四十多人的量。
工厂流水线看似一成不变,却有着最多的改革,最多的突发,也意味着最多的压力。年轻的大学生来到一线,会承受着更多来自上级的期望。
李信烁刚毕业来到美的时,还是个瘦杆似的东北小伙,短短几年时间,体重就10斤、20斤刷刷地往上涨。这有顺德美食的“功劳”,当然还有他给自己的担子。李信烁和同期进来的伙伴组成了一个三人组,三个人一年总计增重了100斤。
目标,灯塔工厂!
大学生厂长往往都会面临一个时代主题:制造业数字化。
林俊锋的大学同学很少留在工厂,江浙的工厂大多实现自动化。可回到珠三角,林俊锋发现,这里的工厂更偏传统。
每天上午10点,希塔变频的车间蜂鸣声响,机器停下来,工人们会放下手中的工作,进入十五分钟的休息时间。每工作两个半小时,休息15分钟,是希塔变频的惯例,流水线一旦开动就不能停,工人注意力有限,所以要留出休息时间。
希塔变频生产的变频控制器主要用在家电领域,自动化程度相对较高,但非标产品最后几道工序,还是要靠人工。能让更多工序自动化,是林俊锋的目标。
能让更多工序自动化,是林俊锋的目标。
最近,希塔变频提出要打造灯塔车间。林俊锋很兴奋,他积极向身边朋友打听灯塔工厂的构建,开始自发编写一些小程序,为接下来的改革做准备。
从机械化到自动化再到数字化,佛山制造在一轮又一轮技术改造中迭代升级,数字化“上马”,AI进厂,都要靠生产一线去推进。工厂里的大学生,毫无疑问是先锋。
站在工厂中间,邱振忠指着生产线旁的一块空地,“我想把这里改成一个数字化看版的空间,加几块大屏幕,以后就可以在这里开会,看看每天哪里生产落后了,能及时改进。”邱振忠一边说一边比画着,“但没什么时间,只能加班弄了。”
邱振忠预计将这里改成一个数字化看版的空间。
他所在的新材料车间,也是万和计划要打造的灯塔工厂一部分。顶层设计的智能化改造落到工厂一线,就要由邱振忠去负责,先从哪个工序的自动化开始,先投哪些设备,都是压在他身上的担子。
工厂角落,沿着长长的楼梯上去,有一个搭建简易的办公室。最角落是邱振忠的办公桌,台上那盏灯,总是整个办公室最晚关掉的灯。
相比之下,李信烁进工厂时,美的洗碗机工厂已经开始申报灯塔工厂。在已有雏形的架构基础上,李信烁进行了一系列的数字化改造。最近,他又加入了一个英语打卡小组,“未来想到海外的工厂去历练下,希望能帮助海外推动数字化。”
在生人面前不爱说话的林俊锋,却非常热衷参与各种工业设计展会,了解最新的动向。他有个梦想,把生产线的所有非标流程全改成自动化。即使周边的人听了都摇头,但林俊锋没放弃,“为什么不可能呢?”
策划:陈捷生
统筹:赵越
采写:南方+记者 蓝志凌
拍摄:张艳青(除署名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