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深化“五医”融合,释放医改乘数效应|改革深透视

南方+

1

清晨的大良西山小学校园里,五年级学生正通过动画学习脊柱健康知识;操场上的“健康小卫士”们则在医生指导下演练急救技能——这是顺德医校融合的生动场景。

医校融合的突破,在于打破医疗机构的传统职能边界。西山小学的校医室经改造,升级为配备智能体检设备、心理沙盘等设施的“健康驿站”,大良健康共同体医生每周驻点提供疾病预防、健康监测等“一站式”服务。

西山小学校医室内,大良健康共同体的驻点医生为在校师生提供疾病预防、健康监测等。

西山小学校医室内,大良健康共同体的驻点医生为在校师生提供疾病预防、健康监测等。

“省时省心还省钱!”家长郑泳茵感慨道。其子在校突发肠痉挛时,校医半小时内完成紧急处置,而过去类似情况需家长奔波半天就医。这样的便利得益于顺德“五医”融合改革:通过医防、医育、医校、医企、医养等融合,顺德在校园、企业等场景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目前该模式已覆盖托幼、学校、企业等重点场所,为不同年龄段人群提供精准化健康服务。

00:56

顺德深化“五医”融合,释放医改乘数效应|改革深透视

问题导向,深化医改

顺德总面积806平方公里,下辖4个街道和6个镇,206个村(社区),常住人口326.86万。

顺德区卫健局党组书记、区医改办副主任洪新田介绍,在新一轮医改前,顺德存在一些医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如医疗机构服务模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尚未到位;医疗机构与卫生机构的协同、融合机制不够紧密;政府部门的卫生健康治理和联动协同机制与“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要求尚有差距等。

为更好贯彻落实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和更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顺德于2022年7月推出全省首个“健康共同体”建设方案。

“在区委、区政府的高位统筹下,我们明确新一轮医改思路,即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强基层为重点,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以人、财、物、信息一体化为路径,将区域内的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合为紧密型健康共同体,推动资源下沉,重构分级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康促进体系、中医药服务体系、重点人群服务体系。”洪新田说。

01:17

顺德深化“五医”融合,释放医改乘数效应|改革深透视

五医融合,创新服务

深化医改,需要打破原有的路径依赖。对此,顺德选择以“五医”融合为突破口,通过医防融合、医育融合、医校融合、医企融合、医养融合,创新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路径,提高对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能力。

医防融合,旨在探索重大慢性病防、治、管一体化。新一轮医改实施以来,顺德区各健共体围绕健康促进这“一件事”,统筹专家团队深入村居开展组团式联合义诊,开展形式多样的重大慢性病筛查、诊疗、管理。

例如,伦教街道瞄准骨质疏松与结肠癌,陈村镇主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探索构建“全面筛查、全程管理”的重大慢性病防治体系。作为全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龙头,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协同10个镇街健共体,组建糖尿病医防协同联盟。联盟培养了一批糖尿病防治首席医师、护师、药师,至今已建成19个基层代谢病标准化诊室、10个慢病中西医一体化诊室及全区血糖一体化管理平台,初步形成糖尿病“防、治、管”一体化的“顺德模式”。

伦教街道瞄准骨质疏松与结肠癌两大疾病,下沉专科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开展专业诊治。廖明璨 摄

伦教街道瞄准骨质疏松与结肠癌两大疾病,下沉专科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开展专业诊治。廖明璨 摄

医育融合,构建了0~6岁婴幼儿健康服务新模式。顺德全力推进多元化办托,探索“幼师、医师”双托育照护模式,建立医疗卫生机构、托育机构和育儿家庭间的互动通道,促进托育服务与医疗保健、婴幼儿健康管理、儿童早期发展等融合发展。

医校融合,开辟了7~17岁儿童青少年健康服务新阵地。通过教育与卫生健康两部门协同联动,学校与医疗机构三种合作模式加强学校卫生室规范化建设,落实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五大疾病”筛查干预等四项重点工作在校卫生室高效开展,初步实现中小学生常见病诊疗、医保结算不出校。建立区未成年人五大疾病防治管中心,健全全闭环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提升辖区内学校卫生工作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医企融合,赋能18~59岁人群健康服务新内涵。《顺德区医企融合工程建设方案》提出,通过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商会协调、企业参与、健共体实施,构建医企融合服务新体系。对此,十镇街各展所长,其中,容桂街道依托互联网医院,在企业内开设“云诊室”,助力企业卫生室升级为医保定点机构;北滘镇加强与美的集团合作,建设广美社区卫生服务站,区社保局在服务站设立暖心社保“医企服务点”,为企业和员工提供惠民社区卫生服务并惠及周边村居。

医养融合,树立60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服务新标杆。顺德区综合统筹利用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初步形成满足多层次需求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在家门口有“医”靠。

“医”线深耕,顺德出圈

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健康与医改政策实验室主任王虎峰教授认为,顺德“五医”融合在深化医改理念和制度设计等都有较大突破,为县域探索“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提供了宝贵经验,为全国各地贡献了可复制可持续的医改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顺德“家门口医养结合”模式已受到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报道,并纳入广东省基层改革创新经验复制推广清单。

“我是一名全科医生,每天与这群长者为伴,收获的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长者们的信任与温暖。”作为顺德均安医养结合服务团队的医护人员之一,林文浩医生从2019年均安南沙社区医养结合中心启用到现在,始终用心用情守好每一名入住长者的幸福“夕阳红”。

入住医养结合中心的长者,大部分是失能、失智老人,平均年龄超80岁,照护难度可想而知。陈伯是入住南沙社区医养结合中心的一名长者,他因中风导致双下肢无力行走,更因在家中无法得到专业合理的护理出现压疮等问题。

南沙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廖明璨 摄

南沙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廖明璨 摄

“家门口”的医养结合阵地,让社区长者获得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廖明璨 摄

“家门口”的医养结合阵地,让社区长者获得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廖明璨 摄

“刚来的时候,陈伯每天都在喊‘救命’,因为中风和其他基础病的原因,他半边身子的手脚都会发痛,但他又比较暴脾气,很容易骂人。”回想陈伯刚进来的状态,林文浩无奈地笑了。

“疼痛、无法站立行走,是陈伯脾气暴躁的两大原因。”林文浩与均安健同体专科医师、医养结合中心护士团队、康复技师一起联动,为陈伯开展中医诊疗,一步步调节其双腿无力的症状,更通过引导式的康复训练,一步步让陈伯站起来、走起来,实现陈伯的“行走梦”。

“24小时的医疗服务、普惠性价格,让我们的医养床位很是抢手。”顺德区均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片区护士长、主管护师欧阳慧说,能够深度参与进“家门口医养结合”的医改工作中并助力家乡出圈,她倍感自豪。

00:42

顺德深化“五医”融合,释放医改乘数效应|改革深透视


数览“五医融合”成效:

医防融合:高血压等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从2021年的11.99 %降低至10.8%,已完成学生脊柱侧弯等“五病筛查”47余万人次。

医育融合:全区托位数达到5.93托位/千人,托育服务进村(社区)的覆盖率达到84.47%;

医校融合:标准化建成100所试点学校卫生室,学生常见病防控知识知晓率从40%提升至95%。

医企融合:完成签约208家企业,覆盖12.8万名员工,48家企业创建广东省健康企业,48家企业派驻健康副厂长,已建成10个职业健康小屋。

医养融合:实现10个镇(街道)公办医养结合机构全覆盖,总床位数达到5360张。

全区人均预期寿命从2021年(改革前)的82.33岁上升至2024年的83.49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30.69%上升至37.38%,基层诊疗量占比从38.51%上升至43.92%。

联合出品:

佛山市委改革办  南方+佛山频道

采写:南方+记者 欧阳少伟  白桦

拍摄:廖明璨 戴嘉信

剪辑:杨馥铫

统筹:赵越 王芃琹 周欢

编辑 杨晖桃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