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传统宣讲模式,江门“点单式”课程让党的声音深入乡村、走进千家万户;香山书房在各镇街落成,阅读成为中山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种下喜事树,开出幸福花”,湛江坡头区借助“咱村铺仔”等阵地,让具有坡头本土语言特色的村规民约得以广为流传……
近年来,广东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铸魂”作用,以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为牵引,大力推进文明乡风建设,涵养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化,建设心灵美、风尚美、环境美、人文美、产业美的“五美”乡村。越来越多的村庄实现了从外在颜值到内在气质的全面升华,精神文明建设化作老百姓触手可及、深入人心的美好现实。
中山建设“香山书房”,推动全民阅读蔚然成风。中山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供图
“微宣讲”传递“好声音”
文明新风沁人心脾
宣讲深入基层,理论阐释引领人心。广东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农村精神建设的重要位置,在基层广泛开展理论宣讲活动,让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茂名高州市根子镇开设“柏桥讲堂”,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视察茂名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核心内容和生动教材,选优建强宣讲队伍,精心打造精品课程库,相继开展了“千名村书记话振兴”“大中小学生进讲堂”等系列活动超过800场次,吸引全国各地50多万名党员干部群众走进讲堂。
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举行“柏桥夜话”。
通过艺术形式开展理论宣讲,江门市打造“音乐党课”新时代文明实践宣教品牌。该品牌将党史与理论、诗诵与表演、红歌与点歌融合,采用体验式、沉浸式互动教学模式,以史赏歌、以歌叙史,使党史学习教育更加鲜活生动。自开展以来,累计举办“音乐党课”700余场次,覆盖党员群众超过150万人次,深受基层群众喜爱。同时,江门还搭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慕课平台”,通过“指尖课堂”形式实现了“一地授课、多地共享”的效能倍增,线上已发布视频稿件超1500条,总阅读量突破530万人次,推动了理论宣讲的全域普及。
江门“永远跟党走”音乐党课走进古井镇。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基层理论宣讲活动,紧密贴合当地实际与群众需求,在潜移默化中凝聚起广大群众的思想共识,激发了基层群众建设美好家园、推动乡村振兴的热情与力量,为广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小空间”掀起“大热潮”
家门口建成“乡村文化CBD”
“蚯蚓出世翻了沙,竹箸长竹箸大,伊怎呢就哙呀哙叫歌……”夜幕初垂,汕头市澄海区樟林古港的起凤陈公祠变身为新潮的livehouse。一支名为“野草寮”的潮汕方言乐队以重新改编的潮剧《桃花过渡》选段“引爆”全场。借由传承了两百年的樟林火帝庙会,这支本土方言乐队让更多人听到潮汕传统文化新的声音。他们的“出圈”,正是广东乡村文化空间营造行动催生的“化学反应”。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当前,广东全力推进乡村文化空间营造,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为依托,对书院书店、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各类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综合利用,将乡村文化空间延伸到室外文化广场、祠堂内、榕树下、溪水边,利用乡村空闲用地、公园绿地、景区设施等场地,打造了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等多重功能的“乡村文化CBD”。
在深汕特别合作区鲘门街道红源村,孩子们在耕读园的共享菜园里体验种植的乐趣;在潮州市潮安区浮洋镇大吴村,来参加研学课堂的学生们在泥塑馆里,感受大吴泥塑这一非遗技艺“压泥成片,褶片成衣”的独特技艺魅力。
深汕特别合作区耕读园内举办丰富多样的群众性活动。
在湛江市坡头区,升级打造的“咱村铺仔”,早已成为接地气、聚人气的新型文化空间。当地充分利用自然村中靠近村文化楼、大榕树等人流最集中的乡村小卖部,统一设计标识对联,设计具有本土文化、邻里文化、家风家教等文明元素宣传画或村规民约、“一约四会”制度等,增设爱心驿站、榕树大讲堂等功能区,赋予文化休闲、志愿服务、文明积分超市等功能,打造村民聚集的首选地。
湛江市坡头区依托“咱村铺仔”,打造接地气、聚人气的新型文化空间。
当文明实践如春风化雨浸润心田,乡村振兴便有了最持久的内生动力。在岭南书院聆听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党课”,在文明实践中心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已然化作众多村民在闲暇时光里热衷追逐的“新风尚”。
“小切口”实现“大变化”
农房焕新提升乡村颜值
走进云浮市新兴县簕竹镇良洞村,一个个“四小园”里,农具放置有序,禽舍鸡鸭成群,菜园瓜果飘香,绿植鲜花相映,再不复“脏、乱、差”的村庄面貌。
人居环境的改善是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基石,也是村庄长远发展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全省各地以治理村庄垃圾、厕所、污水、“三线”、乱搭乱建等为重点,努力建设“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长长久久”的美丽乡村。
河源市田源镇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特色镇为目标,构建起总、大、中、小四级网格体系,依托联村包片责任制,划分出118个小网格人居环境整治责任区,综合运用积分制、免费发放树苗等手段,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茂名高州市根子镇农房风貌新姿。
梅州市平远县推出党建带动、示范推动、奖补撬动、协同联动、项目拉动的“五动”工作法,全面推进镇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累计投入15亿元,清理乱堆乱放1578处,拆除危房4.9万平方米,完成“三线”整治81.3公里,提升农房风貌约3万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从干净整洁向全域美丽宜居迈进,探索出整县打造粤闽赣省际交界地区和美乡村的新路径。
门前种菜、屋后种果,家在绿中、人在景中……一幅幅生态美景正在南粤大地上竞相涌现。
“小风景”带动“大产业”
四方游客赶来看“村超”
陈慈黉故居的雕花窗棂间,游客举着油纸伞定格时光;百年榕树下,老人摇着蒲扇讲述“十八枞榕”的传奇;文化广场上,“雄狮少年”的鼓点与孩童追逐的笑声交织成曲……走进汕头市隆都镇前美村,一幅动静相宜的乡村画卷正徐徐铺展。
如今,这个以侨宅闻名的古村落不仅让乡村风貌焕然一新,更催生出一系列富有魅力的文旅体验项目,以“前美后亦美”的姿态,彰显出全省各地在农文旅融合道路上全面发力、加速前行所取得的成效。
隆都镇前美村正以“前美后亦美”的新姿,演绎着乡风文明建设的汕头实践。汕头住建局供图
近年来,广东的山水资源正成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动力,乡村旅游蓬勃发展。2024年全省接待乡村游客5.1亿人次,同比增长11.3%;实现乡村旅游收入3798.7亿元,同比增长22.5%。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探索,正在广东多点开花。当沉睡的文化资源被唤醒,带来的不仅是游客的脚步,更是村民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重新认知。
佛山市三水区全方位、全链条深挖足球体育赛事综合带动效应,深化“足球+”体育产业,打造“足球+节庆”,以“赛事搭台,经济唱戏”打造农文旅体综合消费体验全新场景,转“流量”为“留量”,聚“人气”为“财气”。2024年,三水区创新性地把“西甲”作为产业招商平台,将体育赛事与冬瓜王大赛、火花电音节等近200场农文旅节庆活动相结合,让赛事爆红网络、火出湾区。
佛山“西甲”赛事全年不间断。
广州花都区塱头村通过创新实施“政府+企业+村集体”合作模式,以古村文化振兴提升区域造血能力,建成春阳台艺术文化中心“和春住”精品民宿等多元化业态设施,推动塱头文化和产业双振兴,探索出古村落文化保护和商业化发展的新路径。
塱头村因地制宜打造古村民宿区。
“新举措”扭转“旧习俗”
让婚恋回归爱情本真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
婚俗和殡葬习俗的改革创新,正是推动乡风文明的关键举措。广州作为全国首批也是唯一的全市域的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紧抓改革机遇,创新实施婚俗改革“12345”五大工程。全市通过建设最美婚姻登记处“一流阵地”、培育“花城有囍”“花城有爱”两大品牌、搭建婚姻服务“三维平台”、夯实婚俗改革“四大阵地”、推动甜蜜经济“五大项目”,打造了可学、可看、可复制的婚俗改革“广州样本”。
广州从化以“喜”文化为主题,在越秀风行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打造结婚小镇,提供婚姻登记、婚庆旅拍一站式服务。
除了婚俗改革,殡葬改革也是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一环。
绿色节地安葬骨灰超过6000份,绿色生态安葬率超24%;7项基本殡葬服务实行免费,累计减免基本殡葬服务超2300万元……2024年,汕头在殡葬改革工作上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作为广东省新时代殡葬事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汕头市澄海区坚持统筹谋划、完善设施、提升服务、严格执法、注重引导,形成“五力”齐驱,打造骨灰海葬品牌,树立绿色文明殡葬新风。
汕尾市推行“红事一碗茶、白事一碗粥”文明新风尚,规范婚丧嫁娶,降低“份子钱”,坚持狠刹铺张浪费、礼金攀比、高额彩礼、封建迷信等不良之风。如今,汕尾乡村讲排场、比阔气的少了,“份子钱”降了,做公益、献爱心的多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的新风尚逐步形成,人民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在汕尾,“婚事新办”的风尚逐步深入人心。
通过创新举措、典型引领、文化滋养等手段,文明新风逐渐渗透到村民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理中,形成了全社会蔚然成风的良好氛围,促进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广东用乡风文明建设作答的时代考卷,正在绘就一幅“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涵养出新风”的和美乡村新图景。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林伊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