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见成效②|生态为笔 文化作墨,解码江城近郊经济的破局之道

南方+

开栏语

在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浪潮里,阳江江城区凭借独特区位与资源优势,在生态、产业、文旅等赛道全力奔跑。绿意满盈的山林、蓬勃发展的产业园区、整洁宜居的乡村、人气兴旺的文旅景点……无不彰显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显著成效。为全方位展示江城实践,剖析背后的发展密码,江城区委宣传部联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阳江记者站策划“百千万见成效”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沿着漠阳江畔的龙舟湾,新修的柏油绿道蜿蜒伸展,两岸绿树成荫,江畔露营基地的帐篷格外显眼。三年前还是一片荒草丛生的河滩地,如今已成为周边市民周末休闲的“网红打卡地”。

三江岛滨江公园休闲项目丰富。

近年来,江城区以农文旅融合激活“近郊经济”,通过政府精准施策的“有形之手”与市场活力的“无形之手”协同发力,推动“荒地变景区、农房变民宿、村民变股东”。2025年春节假期,江城区接待游客总数达157.16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6.52亿元。

“微改造”助力

荒地变身“生态会客厅”

“过去这里坑洼泥泞,雨天寸步难行。”南恩街道龙舟湾片区的羊庄老板高先生回忆道。

近两年,江城区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策略,在江边打造观景绿道,并动员街道干部参与绿化行动。随着三江岛滨江公园、龙舟训练基地的人气带动,龙洲湾逐渐显现出生态效益,吸引了一批嗅到“商机”的投资者。

三江岛滨江公园里的龙舟训练基地。

“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婚礼酒席的预约几乎爆满。”商户张义琳说。秘境营地户外婚礼、龙舟湾庄园、休闲园......当前,商家们正忙于筹备即将到来的客流高峰期。

“河堤一带变美了!”“阳江也有‘江南水乡’啦!”的感叹也不绝于耳。昔日的“脏乱差”河岸已变身充满诗意的“生态会客厅”",如今,老城区切实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此外,非遗的赋能,更是让文旅体验上了一个新台阶。近年来,政府深度挖掘“逆水赛龙舟”等非遗文化资源,打造沉浸式节庆活动,让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更显匠心。2024年端午期间,吸引30万人次现场观赛,实现“生态+文化”双赋能。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距市区仅15分钟车程的岗列街道金朗岛景宏生态度假园(海钓基地)正加快推进观景设施建设。依托520亩海域资源和独特的出海口区位优势,集生态养殖、滨海观光、休闲海钓于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突破传统渔港时空限制,与金朗岛现有旅游业态形成互补,进一步激活岛屿资源价值,成为阳江滨海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特色示范项目。

岗列街道金朗岛景宏生态度假园(海钓基地)。

“生态修复”与“企业参与”相结合的智慧,城东街道的创新实践同样亮眼:外村经济合作社携手企业改造500亩台湾相思林为油茶园,在修复生态的同时开辟山地经济新模式,既促进阳江生态建设,又实现了向山地要粮要油。

政府搭台

激活闲置资源“造血功能”

制度创新激活沉睡资源的“江城样本”,在中洲街道华龙村,200多亩撂荒地的“重生”见证了土地制度改革的力量。

“以前村里大片撂荒地没人要,现在成了学生常来的研学基地。”华龙村党总支书记冯创记说,近年来,通过‘三块地改革’流转,引入“农户+经联社+公司”的合作模式,打造了华龙蔬果采摘基地和研学基地,有效盘活了闲置土地。目前全村已有家庭式采摘园近30家。

华龙蔬果采摘基地。

“依托地理位置优势,去年共接待学生7000多名,带动周边就业岗位近40个。村民们有租金收入,又能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基地负责人罗倩茹说。

此外,中洲街道还结合当地风貌带建设进行沿线提升,将农文旅资源串珠成链。如碧桥村的竹编非遗展厅、西岸的龙舟文化公园、潭塘的武术主题公园、龙舟观光基地......特色鲜明的文旅活动基地,让古村落焕发新生。

同样,成功盘活近200亩撂荒地的博毅研学教育基地已于2024年8月投入运营。双捷镇将该项目纳入镇2023年“百千万工程”重点项目,在土地流转、政策对接、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提供全流程服务。通过整合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完善基地周边道路硬底化、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良性互动。

在城西街道,农文旅融合发展激活乡村活力更为明显。

福地园生态休闲园。

福地园生态休闲园。

“道路修好了,雨污分流做好了,生意也更好了!节假日游客接待量达400余人次每天。”福地园负责人朱传欢提到,政府完善基础设施后,去年客流量增加三成。经过四年的经营与发展,从最初的农家乐休闲园逐步成为全市乡村休闲旅游的“网红打卡点”。

第一埒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远超道出了其中缘由。早些年,通过政府引导的“四议两公开”机制,盘活分散土地,吸引村民返乡创业,为区“百千万工程”的推进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案例。

文化赋能

老区村焕发新价值

“阮西村是革命老区村,1949年游击队就是藏在这片榕树林里,用竹林作屏障打游击战。”在城西街道阮西村,老党员正在榕树讲堂给党员上党课。

城西街道阮西村委会上寨村。

将老建筑转化为文旅资源,既留住乡愁,又唤醒活力。阮西村党总支书记阮钦文指着新建成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说:“基地是去年国庆节建成的,村里把红色文化变成‘活教材’,持续擦亮“榕树讲堂”品牌。同时,通过整合资源,逐步实现红色文化与特色农业斗鱼、禾虫观赏、游玩、餐饮结合的一站式服务。”说罢,便指了指前方那栋小庭院。“返乡创业村民阮世豪将自家的庭院改造成为既适合品尝美食又充满田园乐趣的场所,每月接待游客约1200人。”

阳江市山月研学实践基地。

近年来,以文化强区的江城依托关山月故里资源,大力推进埠场镇关山月国画村项目,并融合“研学+文旅+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村企合作”“村村联动”盘活148亩闲置地,打造山月研学实践基地,开发“美育+”课程,2024年接待研学团队超6000人次,带动村集体年增收7.5万元。

政府引领

从“单点突破”到“全域振兴”

近年来,江城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统筹“文旅+百业”提升产品供给:结合“粤菜师傅”工程、“漠阳味道”等品牌,打造乡村旅游粤菜美食点;白沙鹅美食节,阳帆豆豉、龙舟赛千人宴等活动吸引游客驻足;推出“红色文化教育研学线路”等四条精品路线,串联起冯盎将军冼夫人文化纪念馆,阳江豆豉、张小泉工业旅游景区等资源。

江城区庆祝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首届白沙鹅美食荟现场。

江城区庆祝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首届白沙鹅美食荟现场。

当前,江城区正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复合模式纵深推进近郊经济发展。通过顶层设计、机制创新、资源整合,构建起“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协同发展格局。“多方唱戏”的生态愿景转化为“经济账”,这样的故事正在江城各镇(街道)上演。

“我们始终坚守‘留住乡愁底色,激发近郊活力’的发展理念,让非遗活起来、让历史会说话。”江城区“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计划新增一批乡村酒店、乡村民宿,打造A级乡村旅游景区,让绿水青山成为游客心驰神往的“诗与远方”;持续开展逆水龙舟大赛、鼍城行大运、非遗民俗巡游等特色活动,盘活阳江渔船厂、阳江糖厂等情怀资源,打响“漠阳文旅”品牌;同时,深度挖掘红色文化、非遗技艺、名人故里等文化资源,精心推出一批串起山水风光、人文历史、乡土风情的精品旅游线路。构建“生态美”与“经济兴”同频共振、“乡土味”与“时尚感”交融共生的发展格局,让近郊经济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在新时代的乡村画卷中续写更多精彩篇章。

策划:赵晨 杨世华 黄韬炜

统筹:刘德升 杨广恒 黄天令

撰文:巫雅柠

图片:陈建华 宋福亮

编辑 牛攀
校对 叶剑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