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创“四个一”,珠海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主舞台

南方+

02:37

全省首创“四个一”,珠海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主舞台

近日,位于珠海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产业园(隘洲)项目的“伶仃牧场”系列网箱迎来首批鱼苗,标志着这座总投资1.2亿元、规划海域面积约200公顷的“蓝色粮仓”正式开启新一轮养殖周期。

发展海洋牧场,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居民健康饮食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用海审批慢、融资难、风险大等诸多因素,长期限制着这一新兴事物的发展。

为突破发展瓶颈,珠海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推行“四个一”用海保障“一张图”、装备登记“一张证”、养殖保险“一张单”、两证发放“一级办”)举措,打通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最后一公里”,全力打造耕海牧渔“珠海样板”。

用海保障方面,珠海创新开展万山区海洋牧场用海保障“一张图”编制工作,统筹渔业养殖用海和重大项目用海对数字海图信息的实际需求,有序厘清海域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航线航道、锚地等海域空间限制要素,梳理可用海域空间约270万亩,为重大项目用海“预选址”和海域审批管理提供依据。

针对用海审批协调部门众多、耗时长、难度大等痛点问题,珠海在符合相关规划的海域,提前完成整体海域使用论证、海洋环评、通航等用海前期工作,可直接审批或出让用于单个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海域,实现“标准海供应”“拿海即开工”模式。

2024年,珠海释放3389公顷蓝色发展空间,推动用海项目获批40宗,让企业体验“拎包入住”式用海服务。

为解决海洋牧场装备缺乏规范管理、担保难、融资难、投保难的问题,珠海市海洋发展局在全省创新出台《关于做好现代化海洋牧场养殖装备登记备案指引工作的通知》,并对珠海市海洋集团“格盛1号”桁架养殖平台发放首张装备登记证,通过建立“确权—交易—融资”全链条服务体系,将深海养殖平台等“重资产”转化为可抵押、可交易的“硬通货”。

企业在获颁备案证后,可将海洋养殖设备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额度可按照设备原值申请,从而打破了先前只能申请信用贷款且额度限制为设备原值70%的束缚,大大降低了企业经营资金压力。

与此同时,珠海市海洋发展局会同珠海农业银行积极推动成立珠三角地区首家海洋支行,为海洋经济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提升了海洋牧场金融可获性。截至2024年末,珠海银行业支持珠海市涉海企业贷款余额665.62亿元,同比增长4.96%,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提高养殖户抗风险能力方面,珠海多部门协同发力,出台《海水网箱养殖风力指数保险工作方案》,积极组织政策性保险机构遴选。投保海洋牧场险种的养殖户可以享受保费60%的财政补贴,大大减轻养殖户参保保费压力,提高养殖户抗风险能力,筑起海水养殖“避风港”。

此外,珠海还在全省率先实现养殖用海海域使用权和水域滩涂养殖权同步同级办理,渔民“足不出区”即可享受高效政务服务;优化调整养殖用海审批事项,将新型设施养殖用海使用年限由原来的不超过5年延长到不超过15年,进一步提振企业投资信心,为珠海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制度基础。

勇立潮头,珠海正在唱响海洋牧歌,打造“海上新广东”的主舞台。

采写:南方+记者 王韶江

摄影:南方+记者 关铭荣

视频:钱文攀

编辑 刘梓欣
校对 刘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