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东莞助学老人坤叔安详离世,享年80岁。这位用37年点亮9000多盏求学之灯的“点灯人”虽已辞世,却留下了一串未尽的追问:他创办的“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如何延续使命?那些曾被托举的孩子们如何继续被守护?而坤叔团队从“草根”到“转正”的历程,又为广东乃至中国的社会组织发展带来什么启示?
在东莞“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的走廊两侧,贴满了受助孩子们从小到大的照片。南方+ 吴明 拍摄
当年留下的公益种子,已经成长为参天大树。坤叔的离世,让我们重新审视公益的深层价值。他的一生诠释了“爱的永恒性”——公益不是短暂的怜悯,而是长期的陪伴;不是单方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成长与奔赴。
传承:
从“一个人”到“满天星”
“要把坤叔的精神传承下去”——这是所有人愿景与期待。
“我希望‘千分一’这个团队能够专注于助学,而且是‘一管到底’,不放弃,不要作秀,踏踏实实地走,用一颗平常心来做慈善。”2018年12月8日,坤叔在他一手创办的公益助学组织周年活动上宣布将退出一线助学工作。
自从退休以后,“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的工作就一直由27名理事们共同打理。理事长会定期召开理事会,制定每一个季度的工作计划。
受访者供图
除了制度的安排,在“千分一”的组织里,还有传承的基因。有位年龄大的爷爷资助了一个孩子,他的儿子也加入资助团队,后来他的孙子也延续了助学的传统。一家三代人代代相传,把助学这件事一直做下去了。
坤叔曾说:“助学收获的精神回报,远比金钱珍贵。”他的生命虽止,却以另一种形式流动在受助者的成长中。这或许便是公益最动人的模样:当一束光熄灭,千万颗星子升起,照亮更辽阔的夜空。
如今的东莞,坤叔的故事仍在续写。湘A、湘U牌照的车辆星夜驶向追思会,受助学子们用泪水与誓言编织成告别;而“千分一”官微上,待认助学生的名单仍在滚动更新,仿佛坤叔生前的叮嘱:“助学这件事,一旦开始,就没完没了。”
承诺:
“一管到底”不辜负每份善意
在“千分一”的走廊上,仍贴满受助学子的成长照片,记录着从稚童到成人的蜕变。超千名受助者考入大学,更多人成为公益链条中的新节点。正如一位受助者所言:“张爷爷教会我们的,不是依赖,而是如何成为别人的光。”
坤叔的助学之路始于1988年一封小歌迷的求助信。信中那句“交不起50元学费”的叹息,让他从一名成功的商人转身为助学路上的行者。37年间,他关闭公司、跋山涉水,将“千分一”从一人独行发展为5000余人的庞大团队,资助范围遍及湖南、广西、四川等地的贫困山区。
受访者供图
在湖南凤凰县,曾有受助学生请求将助学金让给更贫困的同学,坤叔的回答是“再增加资助”;而坤叔的助学,又从来不是简单的金钱施予,却是一份永久的心灵契约。他常问孩子们两句话:“收到钱了吗?”“给资助人回信了吗?”这两句朴素的追问,道出了助学的本质:物质支持与精神关怀的双向奔赴。
而今,这束光并未因他的离去而黯淡。受助者麻文婷,5岁时因家庭贫困结识坤叔,如今已是“千分一”的核心成员。她手机里存着上百个受助家庭的联系方式,每日处理助学事务,“把张爷爷的善意传递下去”。
像她这样的接力者不在少数:有的曾是受助学生,如今成为教师、医生,用专业回馈社会;有的则是被坤叔精神感召的志愿者,将助学从“输血”变为“造血”。团队坚持的“一管到底”原则——资助人直接对接学生、承诺资助至毕业,早已内化为一种制度化的承诺,确保每一份善意不被辜负。
转正:
制度破冰唤醒民间力量
2011年9月29日,南方日报刊发深度报道《坤叔公益团队“转正”受挫背后》,引发社会关注,随后省里派出工作组到东莞,解决了该团队的注册登记问题。“草根组织”坤叔助学团队“转正”成为当年标志性事件。
东莞市“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注册成功。苏仕日 摄
“群众想办点好事怎么这么难!”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看了南方日报的报道,很为坤叔的公益团队感不平,批示要求解决登记问题。毫无疑问,“坤叔事件”有力推动了广东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改革。
可以说,坤叔团队的“转正”之路,是中国社会组织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此前,民间公益组织常因“双重管理”制度陷入“无主管单位便无法注册”的困境。坤叔团队的成功注册,推动广东率先取消社会组织登记的前置审批,直接登记制由此破冰。
这一变革的意义远超个案。截至2011年,广东省社会组织数量突破3万家,成为社会服务的“减压阀”与“稳定器”。
坤叔团队的实践证明,民间力量并非政府的替代,而是补充与共生的伙伴。他们以“随缘结对”“直接捐赠”等创新模式,填补了公共服务体系的缝隙,更以透明与效率赢得社会信任。而“千分一”从草根到正规军的蜕变,揭示了制度包容对社会创新的催化作用:当政府以“放管并重”的姿态接纳民间力量,公益便能从“个人善举”升华为“社会共治”的基石。
南方+记者 朱晋
策划/统筹:靳延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