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春意涌动。放眼平远大地,处处洋溢着干事的活力与创业激情。
广东盈华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的办公大楼内,鼠标与键盘的敲击声不停,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研发团队正对新产品的性能进行测试;
平远县田家炳中学的课堂内,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的欧阳雅欣正为学生们讲解文言文知识,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在她的讲解下逐渐释放;
来自平远公路事务中心的何成松每天行进在不同的公路上,收集着公路养护的相关信息……
平远县坚持做好人才工作,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袁志鹏 摄
人是主心骨,才聚事业兴。
近年来,平远县紧扣“1+N”产业体系布局人才工作,坚持放大人才基本盘,激发人才新动能,做好引才、育才、留才等各项工作,为平远发展实体经济、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
数据显示,近三年,平远县坚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引进人才3022人、培育人才2692人次、认定人才2276人。
乘风破浪的平远,需要更多人才勇立潮头。接下来,平远将积极落实“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坚持做好人才工作,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为平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汇聚人才赋能高质量发展
走进盈华材料的生产车间,忙碌的景象映入眼帘。
大型机械臂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不断忙碌着,转动的声音不断回荡在车间内。一张张金色的覆铜板从生产线上“跳”下来,工人们将其装车发往全国各地。
据了解,盈华材料一、二期的七条生产线已全面投产,年产能高达2400万张覆铜板。去年,盈华材料的覆铜板产量实现了飞跃式增长,全年产量达到1148万张,与上一年相比增幅高达116%。与此同时,产值也水涨船高达到11.8亿元,同比增长96.7%。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图为广东盈华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 袁志鹏 摄
数据增长的动力始于创新,源于人才。
“公司深知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为此投入8000余万元建设了行业一流的研发中心。”该公司副总经理黄小平告诉记者,在人才培养与技术合作方面,公司同样积极行动。目前,公司与广东工业大学、嘉应学院、梅州市技师学院等院校促成了产学研合作,合作模式有研究生联合培养、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科研项目联合技术攻关等,为公司持续提升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能力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是平远各界的共识。“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抓人才就是抓发展。只有抢占了人才高地,未来发展才更可期。”平远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姚婷丹表示。
平远需要人才,这既是现实之需,也是发展之要。
人才是平远实现“三个百亿”发展目标,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的关键。去年,平远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总抓手,坚持统筹各方、克难攻坚、真抓实干,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好中显优的可喜局面,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百亿关口,预计突破100亿元。
人才是平远加快融湾步伐的关键。过去一年,平远做大做强融湾平台,梅州平远高新区2024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7.62亿元、税收1.87亿元,集聚效应持续显现;南沙·平远国际经贸合作中心新入驻企业7家,年度主营业务收入21亿元、纳税1500多万元;引进计划总投资14.1亿元的12个湾区项目,“中兴通讯·盈华覆铜板”等产业协作进一步深化。
愿景背后,人才便是最大的生力军。
“平远缺人才,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无论是从事科研工作的高端人才,还是从事技术工作的实用人才,只要适合平远就是人才。”平远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吴林来自浙江庆元,他既是广东原本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也是该公司的研发人员。来到平远后,吴林发现这里的山水条件很适合种植林下灵芝,于是他便决定研发灵芝茶进行售卖。
研发农业新产品对吴林来说有些困难,他并非农业专业出身,以前是干机械设计制造的,对农业的了解和实践也并不多。
有志者事竟成,没有专业知识背景就加强学习。在研发过程中,吴林和团队克服了灵芝的苦味、加工难度大等问题,结合中药炮制技术和食用菌加工经验,成功推出了灵芝茶这一创新产品。
此外,吴林还利用自己的机械设计专业背景,对灵芝加工设备进行了全面改进。他研发了多个专用设备,如切割机、烘干机、筛选机等,解决了灵芝加工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
围绕重点领域靶向引才
上午9时,平远县田家炳中学内书声琅琅。欧阳雅欣正给学生们教授语文课,清亮的声音回荡在教室内。
欧阳雅欣是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24年毕业后,她通过平远急需紧缺人才被引进,成为平远县田家炳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
为何选择平远?“我本科的朋友是平远人,跟朋友因缘相识,留在平远工作也是缘分使然,更重要的是平远对高校应届毕业生表现出的诚意。”欧阳雅欣依然记得招聘会那天,在展位上工作人员热情讲解的模样。
平远召开教育系统高层次人才座谈会,营造良好的爱才氛围。 受访者供图
“我本科并不是师范专业毕业的,所以除了日常教学,我还会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研活动中,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新知识。”欧阳雅欣说。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引才聚才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是要加速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助力打破传统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难点堵点。因此,引才聚才必须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与城市发展相匹配,这样才能实现最大效益。
平远县聚焦“1+N”产业体系,围绕铜箔、钙基、稀土等产业发展实施项目引才,定期编制发布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全方位统筹优质岗位。
同时,出台《平远县申报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奖励措施》,一方面为人才成长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为项目落地孵化提供成长空间。
为了让更优质的人才向平远聚集,平远积极推进“组织部长、人社局长高校行”活动,到多所高校开展带岗位、带政策招聘宣传活动,有的放矢将优质岗位信息传播给外地人才,持续提升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
连日来,趁着春季招聘的热潮,平远县主要负责领导带队到长沙医学院、南昌大学抚州医学院等高校开展招聘,抢抓关键时间点,吸引人才来平发展。
“参与高校学生供需见面会,既是为有意到梅州市就业创业、参加基层服务的毕业生提供相关服务,也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需求,靠前服务,为学生牵线搭桥,优先安排应届毕业生到平远开展就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平远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乡村振兴产业不够丰富,就引进技术型人才,为产业振兴提供支撑;工业基础薄弱,就引进科研型人才,为工业项目孵化提供支撑。同时,对医疗、教育等专业技术行业人才实施合作育才,采取上挂、跟班学习、脱产进修、帮扶共建等形式,切实培育紧缺专业技术人才。
强化人才激励保障留才
人才引进来了,怎么才能留得住?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是题中之义,聚焦这一点,平远用心用情做好留才文章。对此,来自江西的何成松深有体会。
2020年,何成松通过人才引进计划,从山东青岛来到平远县公路事务中心入职。如今,研究生学历的他已经成为业务骨干,负责桥梁建设、养护等工作。在去年“6·16”特大暴雨灾后重建工作中,何成松连续数日坚守在灾区前线指挥工作,展现了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选择来平远前,我也接触过一些地方,但最终让我决定留在平远的是他们用心用情为人才服务的态度。”何成松说。
平远围绕“1+N”产业体系开启靶向引才。袁志鹏 摄
何成松告诉记者,他当初选择到平远曾历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的妻子在江西寻乌县工作,儿女也在寻乌。特别是女儿刚准备上幼儿园,没有本地户口,上学是个大问题。”
平远为他提供了“定心丸”,入职一年内就相继协助他解决了配偶工作调动、孩子就读问题。最令何成松感动的是,他刚携家带口迁居平远,次月女儿就成功在公办县二幼儿园入学。
何成松笑着告诉笔者:“这座城市虽然不大,但是给足了我安全感和幸福感,让我们一家五口能够安心生活。”
优化人才生态环境是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长久之计。平远县不断加强人才激励保障,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大气候”,为人才成长“播撒阳光”,着力打造良好的人才环境,营造拴心留人生态,激活人才“一池春水”。
一方面,平远县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努力为人才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让人才身在平远、心融入平远。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解决人才的住宿问题,平远出台《平远县人才公寓管理办法(试行)》,明确租赁的补贴范围,拿出真金白银留住人才。
对于租住人才公寓的各层次人才,按照房屋建筑面积标准给予补贴。其中,博士研究生及副高职称给予最高120平方米的补贴,硕士研究生给予最高70平方米的补贴,本科人才给予最高60平方米的补贴。
对未租住人才公寓的各层次人才,以资金给予补贴。其中,博士研究生及以上600元/月,硕士研究生400元/月,本科300元/月。
副高职称以上及其他特别优秀的人才,则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进行补贴。
另一方面,平远县积极搭建人才展示平台,鼓励和支持企业申办博士后工作站、省级研发中心等产学研平台,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助力平远县创新发展。
据统计,目前,平远已设立11家省级、29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博士科研工作站、2个县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为各类人才尽展所长提供了广阔平台。
以最好的服务集聚人才、以最大的诚意留住人才,平远有信心、有决心。当前,平远县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想方设法打破该县人才建设发展困境,积极为各类人才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着力激发人才作用得到良好发挥,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接下来,平远县将立足县情实际,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等‘软实力’方面下功夫,推动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以更有效举措推动人才工作,全面落实‘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平远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延伸
选聘“产业村长”
培育乡村振兴人才
人才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要素,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如何为乡村培育人才?平远选聘一批有能力的人成为“产业村长”,以此赋能乡村产业发展。
仁居镇六吉村“产业村长”李志濠是个“橙二代”,家中1985年开始种脐橙,2013年注册农场,经历不少艰难才发展到如今的脐橙种植规模,同时辐射带动了周边900多户村民通过种植脐橙增收。
脐橙产业的快速发展,让作为管理者的李志濠意识到,不进步就有可能随时被淘汰,只有脐橙质量和销售市场得到保障,才能更好地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
“老一辈人做农业主要靠经验,我们靠科学。”李志濠表示,现在农场会根据每个种植区域不同的土壤结构、树体的大小和预期挂果量的多少,采取测土配方,有针对性地补充氮磷钾和有机质。不仅肥料使用量大幅减少,果树也长得更好。
为了拓宽销售渠道,2018年,李志濠成立了梅州客家围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电商渠道销售脐橙,成为了一名电商从业者。其父亲李金平则负责李氏家庭农场的日常管理,父子俩分工合作。
每年脐橙上市季节,李志濠每天的时间基本都在发货仓库中度过。为让发货速度赶上出单速度,李志濠带领员工加班加点,并不断加派人手和添置设备以扩大产能,他也会自我调侃“忙的时候一个月瘦10斤不在话下”。
此外,得益于平远县脐橙产业园建设,李氏家庭农场的预冷库建设项目也已完工,新增的366吨库容预冷库有效保护平远脐橙的风味品质,达到保质保鲜、延长保存期的目的,通过电商实现错季销售。
多年来,李氏家庭农场在当地充分发挥着致富带头的作用。如今,李志濠作为县里第二批“产业村长”之一,同样在思考该如何提升脐橙质量,进一步联农带农。
“农场和农户多年来一直是合作共赢的关系,我们不仅每年向农户收购品质良好的脐橙,且每逢脐橙采摘的时候,当地村民都会到基地帮工,电商分选、发货也会招本地工人,大家每月收入也能增加数千元。”李志濠说,“上任‘产业村长’是自己的一项新使命,只有越来越多人参与脐橙产业发展,果子质量高了、销量大了,才能给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将更好地带动农户。”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梁时禹
通讯员 王永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