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下称“广交会”)正式开幕。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贸易盛会,不仅需要科技与创新产品的支撑,更离不开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保驾护航。
记者从广州市司法局了解到,本届广交会期间,在广东省司法厅、省商务厅的指导下,广州市司法局统筹广州仲裁委员会、广州市律师协会等组建涉外法律服务团队,连续四年进驻广交会,以“涉外法律咨询服务港”为核心载体,创新构建“全周期、全链条、全场景”法治护航体系,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机制,助力中国企业与全球展客商应对风险、深化合作。
168人专业司法团队驻场
据广州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届“涉外法律咨询服务港”持续整合粤港澳三地律师、仲裁、公证、调解、域外法查明五大专业力量,组建168人服务团队。该服务团队由12名“广州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形象大使”牵头,联合包括16名粤港澳大湾区律师、11名粤港澳大湾区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代表、19名调解员在内的112名律师团队,以及26名仲裁员、7名公证员、24名查明中心人员,为国际贸易、跨境投资等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其中,港澳律师、仲裁专家连续两届驻场值班,常设咨询席位,针对CEPA框架下服务业开放、跨境金融合规等主题提供专项服务,推动湾区规则衔接。
此外,依托“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盟广州代表处官网,首次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定向发出邀请,宣传千年商都广州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各国参展企业拓展商机保驾护航。推送《广交会法律实务指引手册》《广州律师涉外法律服务产品汇编》,覆盖知识产权、贸易投资、跨境用工等高频需求,实现“即查即用”,助力“中国方案”走向国际,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外资“引进来”提供更具普适性的纠纷解决规则指引。
为了突破粤港澳大湾区仲裁协作壁垒,提升争议解决效率,本届“涉外法律咨询服务港”创新引入11名来自中国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的知名仲裁专家线上线下同步驻场,破解跨境争议解决难题。并且开辟“广交会仲裁绿色通道”,快速受理符合条件的仲裁、调解申请,针对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的知识产权、国际贸易、合同履约等事项提供预防及纠纷解决方案。
24小时内响应法律服务需求留言
在“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盟广州代表处官网、广州仲裁委APEC-ODR平台、广州市法律服务平台小程序等,广州市司法局组织律师、仲裁员、域外法查明工作人员线上解答咨询,确保法律服务需求留言24小时内响应。
“我们创新构建‘24小时不打烊’云服务平台,通过智能系统精准匹配,实现线上平台全域响应,未来,我们希望能够服务保障更多重大经贸活动。”广州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本届“涉外法律咨询服务港”还创新“短视频+直播”双驱动模式,应用AI数字人技术,聚焦国际贸易风险防范、合同陷阱识别等“避坑指南”,拍摄多语种普法短视频30余条,在小红书、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首创驻场设置“法治直播间”,组织“法治化营商环境大使”、港澳与内地法律专家联袂开播,深度解析跨境合规、数据出境等实务热点,构建全媒体普法矩阵,实现法律服务精准触达。
“本届广交会我们创新应用APEC-ODR平台和L-code仲裁全流程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多渠道提供切合广交会客商需求的智能化、一站式线上咨询及多元纠纷化解服务。”广州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为更好地服务本届广交会,广州优秀青年律师“凌云计划”20名内地青年律师、50名广州涉外律师库精英,联合5名“广州涉外法治全球高端智库”专家及5名港澳青年律师驻场服务,通过资深专家与湾区律师协同共事,内地与港澳律师搭档处理跨境合同纠纷、知识产权争议等实务案件,围绕广交会商贸纠纷共性难题进行三地规则对比分析,以实战协作推动湾区法律人才能力互鉴与规则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与规则创新双向赋能。
据悉,广州市司法局已经连续四届护航广交会,通过建立“一带一路”跨境协作机制、创新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实践,助力全球企业高效对接,以“全链条法律服务”打造国际商事纠纷解决“广州样本”。
南方+记者 李乾
通讯员 穗司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