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点看×南方深读
不是“spider漫”,而是“super漫”
“漫”看快评时事热点
先来聊聊,什么是“老幼融合”?
传统养老院和托育园
“各管各”的模式被打破
空间被重新设计
老人和孩子一天的动线自然地交织
但“老幼融合”也不是简单的“拼桌”
养老机构和托育机构除了“门挨门”
还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人力资源上实现集约化利用
通过更多代际共同参与的活动
丰富隔代教育形式
实现“一老一小”的双向陪伴
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
正陷入一场“两头难”的困局
在传统模式里
养老与育儿被割裂成两个“战场”
养老带娃“两头烧”
但“照料难”和“带娃难”
其实共享同一个本质:
是代际陪伴缺失引发的社会焦虑
而说到底
“老幼融合”是老幼共享空间和服务
是用空间重构激活社会资源
也是最需要陪伴的两代人
互相拥抱和照亮
理想很丰满
但现实挑战也不少
当前,面对“一老一小”照护难题
全国各层面都正在积极推动试点探索
然而要从“试点样本”
迈向“规模化推广”
前路并非坦途
“老幼融合”难在哪儿?
空间改造难——
养老托幼标准不一,改造成本高
社区改造该如何协调?
复合人才缺口大——
既懂照护老人又会育儿的
“跨界护工”十分稀缺
跨部门管理难——
托育、养老业务的管理分属不同部门
面临着管理责任的划分难题
社会认知不足——
社会群体对老幼共托模式了解有限
养老、托育两大领域都涉及监护权的转移
要如何赢得长者、家长、子女的信任
从而形成口碑?
盈利模式悬——
前期投入大
如何在兜底居民基础养老托幼需求的同时
链接更多生活场景
创造更大的盈利空间?
……
那还值得继续探索吗?
值得
“一老一小”是家庭的核心牵挂
也是社会“最柔软的群体”
在破题之路上
仍需政府、企业、居民各方携手
锻造复合型人才,打破认知藩篱
让跨部门协作无缝衔接
而“最优解”的本质
是让公共服务真正适配代际需求
实现效率与温度的统一
相关阅读:
绘图:杨铭
文案:冯颖妍 陈梅玉
统筹:陈梅玉 何雪峰 邱洪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