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4月13日是我国第二个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宣传周,今年的宣传主题为“消除血吸虫病危害,守护人民健康”。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但它可防、可控、可治,让我们科学的防控策略为指引,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综合措施,消除血吸虫病危害,守护人民健康,共创美好未来。
一、什么是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或者哺乳动物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地方性和自然疫源性的寄生虫病,是一种呈全球流行的被忽视的热带寄生虫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
目前公认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五种,即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间插血吸虫与湄公血吸虫。
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人畜主要因皮肤接触含有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水体(疫水)而感染。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血吸虫病的传播季节主要是在每年4-10月份。
血吸虫病属于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如不及时治疗或未治愈,发展到晚期,肝脏等器官会受损,导致门静脉高压,出现肝脾肿大、腹水等症状,人的外貌会变得骨瘦如柴、肚大如鼓,因此也被称为“大肚子病”。
经过多年防治,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影响血吸虫病传播的流行因素未发生根本改变,同时受自然、社会和生物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局部地区仍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二、血吸虫是如何传播的?
血吸虫病是一种经水传播的寄生虫病,人畜接触了含血吸虫尾蚴的水体(称为“疫水”)而感染。
血吸虫的生活史阶段包括在人和/或其他终宿主体内寄生的童虫、成虫、虫卵阶段以及在中间宿主淡水螺体内发育的毛蚴、胞蚴和尾蚴阶段。成虫在人体内完成繁殖之后,它们的卵会通过尿液或者粪便排出体外,当这些排泄物流入水体时,它们就会开始孵化并释放出毛蚴,毛蚴会寻找它的第一任宿主——钉螺。
毛蚴在钉螺体内变成尾蚴被释放入水,开始寻找人或其他哺乳动物作为其第二任宿主。血吸虫尾蚴仅有针尖样大小,从钉螺体内逸出后,遇到人时主动钻入皮肤而感染,尾蚴进入皮肤的时间仅需10秒钟左右。
尾蚴进入人体后它们会脱落分叉的尾巴,成为真正的血吸虫(童虫)。通过静脉循环最先迁移到肺,然后到心脏,最后到肝脏中发育,成熟后通过门静脉系统离开肝脏进入肠道。
三、得了血吸虫病有什么表现?
部分患者接触疫水后皮肤可出现刺痛样感觉,继而出现丘疹和瘙痒。
(1)1~5天后可有咳嗽(易误为感冒),反复感染者肺部症状较严重。
(2)经过30~60天的潜伏期,会出现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等特征,并伴有肝区压痛、脾脏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症状,如不及时救治,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多数患者会进入慢性感染阶段。
(3)反复感染且未经规范治疗者可发展为晚期血吸虫病,表现为腹水、巨脾、结肠增厚等,儿童反复感染还可造成侏儒。
四、血吸虫病有哪些相关检查?
1.采血检查
(1)检查血细胞数量、比例是否改变,以判断是否发生炎症反应;
(2)肝肾功能检查可提示肝肾是否受到损害;
(3)血清免疫学检测血吸虫抗体或抗原,若为阳性,则可初步判定有血吸虫感染。
2.寄生虫检查
(1)显微镜观察粪便中是否存在虫卵;
(2)粪便样本经孵化后观察是否有毛蚴;
(3)直肠黏膜活检观察是否有虫卵及其导致的肉芽肿病变。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或CT检查肝脏是否出现纤维化或肝硬化。
五、血吸虫病如何预防?
感染血吸虫的直接原因是接触了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疫水)。因此,不接触可能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安全用水是避免感染的关键。当生产和生活必须接触疫水时,可以通过穿戴防护用品(胶手套、胶鞋、胶衣、胶裤等)、涂抹防护霜(剂)来预防感染血吸虫。
六、血吸虫病的七大常见误区有哪些?
由于公众对血吸虫病的认识不足,许多错误观念影响了有效的防控和治疗,甚至增加了感染和传播的可能性。疾控中心给我们盘点了几个关于血吸虫病的常见误区,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误区一:血吸虫病已经消失,不用再防了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底,所有流行区均以省为单位达到传播阻断或消除标准,86.22%(388/450)的流行县已达到消除标准。然而,由于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分布广泛、野生动物传染源无法根除,在部分流行区仍存在传播风险。为降低感染风险,在有钉螺孳生的环境从事农业生产、捕鱼捞虾等活动时,仍需加强个人防护措施,如避免接触疫水、使用防护装备等。
误区二:只有游泳才会感染血吸虫
血吸虫病是一种介水传播的寄生虫病。血吸虫的感染方式并不限于游泳,任何皮肤接触疫水的行为都有可能导致感染。血吸虫尾蚴对水环境适应性强,能够主动游向宿主并穿透皮肤进入血液循环,接触时间越长、皮肤裸露面积越大,感染风险越高。因此,在流行区疫水中洗手、洗衣、戏水、钓鱼,甚至手脚不小心沾到疫水,都有可能导致感染。
误区三:提前吃药能预防血吸虫病
目前没有可以有效预防血吸虫感染的疫苗或口服药物,现有抗血吸虫药物如吡喹酮对血吸虫成虫有效而对童虫效果不佳,不能作为预防手段。预防血吸虫病的关键是避免接触疫水,尤其是在流行区不要赤脚下水、戏水或游泳。
误区四:血吸虫病可以自愈,并且治愈后不会再次感染
血吸虫病不会自行痊愈,如果不经过规范治疗,血吸虫虫卵可长期存在人体内,并引发慢性感染,出现乏力、腹痛、腹泻、黏液血便、肝脾肿大等症状,晚期患者可有腹水、肝硬化,甚至突发上消化道出血和肝性昏迷。因此,一旦确诊,应及时接受规范的抗血吸虫治疗,以防止疾病加重。
此外,感染血吸虫后人体不会产生持久免疫力,即使治愈后,若再次接触血吸虫尾蚴,仍有可能感染。因此避免接触疫水是预防再感染的关键。
误区五:血吸虫病用药一次就可以治愈
血吸虫病的治疗并非一次用药即可治愈,治疗效果取决于感染程度、病程阶段及个体差异。目前,吡喹酮是主要的抗血吸虫药物,但不同感染情况可能需要调整剂量或重复治疗。
误区六:感染后一定会出现明显症状
血吸虫感染后不一定立即出现明显症状,部分感染者甚至长期无症状,但仍可能造成慢性损害。血吸虫感染的临床表现因人而异:
(1)急性期:部分感染者可能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症状,但也有不少人无明显不适,容易被忽视。
(2)慢性期: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后,排出的虫卵会引发肠道炎症、肝脏损伤等,但症状可能较轻微或隐匿,直至病情进展到肝硬化、脾肿大等严重阶段,才表现出明显临床症状。
(3)晚期:经过长期的慢性病理发展,感染者出现肝纤维化、门静脉高压、结肠肉芽肿、脾大、脾亢、腹水等临床特征。
因此,不能仅凭症状判断感染情况,即使无症状,也可能已感染并对健康造成潜在影响。对于曾接触过疫水者应定期筛查,通过免疫学筛查和病原学检查确认是否感染。
误区七:感染血吸虫后无法治愈,且后果严重
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药物吡喹酮对血吸虫成虫具有很好的杀灭效果。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服药,大多数患者都可以完全康复,不会留下后遗症。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忽视早期治疗,导致虫卵长期滞留体内,进而引发的肝纤维化、肠道病变等慢性损伤。
血吸虫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应理性看待血吸虫病,不信谣,不恐慌,提高防范意识,避免接触疫水,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END
声明: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仅作健康科普,如有侵权请联系
供稿:检验医学科
通讯员:张达秀
编辑:罗毓灏
责编:谢家明
复核:罗衬章
审发:李玉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