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空三线狂飙!广州“钢铁侠”勇闯未来产业万亿级风口|12218·广州行

南方+

【开栏语】

珠江潮涌,岭南风劲。

当全球产业变革的巨浪拍打时代堤岸,广州正以“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经纬,编织一场从“制造大市”迈向“智造强市”的宏大叙事。

创新突围,自动驾驶、飞行汽车、商业航天,“广州智造”的背后是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加速度;

数智赋能,机械臂与算法共舞、物联网与AI协同,“两业融合”“两化转型”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聚链成势,从人工智能集群到生物医药龙头,再到现代服务业高地,广州正以链式思维重塑产业发展大格局。

从产业地图的重新绘制到发展范式的深刻变革,这场关乎城市能级跃升的智造突围,正在产业发展一线猛烈地进行着。

跟随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调研”的脚步,南方日报、南方+推出“12218·广州行”系列报道,请看第六篇《海陆空三线狂飙!广州“钢铁侠”勇闯未来产业万亿级风口》。


深蓝海域,一艘搭载着“金牛座”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的工程船正以每小时500米的速度开沟布缆;

杂乱灾区,飞行救护车划破天际,搭载着两名伤员并实时监测生命体征,跨越壁障将他们直送医院;

智慧街道,集成了5G基站与AI摄像头的灯杆,正为无人驾驶汽车输送实时路况数据……

这些看似科幻的场景,正是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下,深海智人(广州)技术有限公司、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下称“广天院”)、中科智城(广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锚定未来产业的具象缩影。

当全球产业版图因技术革命加速重构,广州正以“上天入海、虚实共生”的雄心,在深海装备、空天科技、智慧城市等赛道开辟新战场。这不仅是技术的跨越,更是一场关于城市发展逻辑的深刻思辨:

如何以场景创新倒逼技术突破?如何在国际形势变换中锻造本土产业链韧性?又如何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透过广州企业的实践,答案逐渐清晰。

畅想,让人类想象力“变现”

人类未曾抵达的地方,自有想象力先行前往。未来产业的技术成熟曲线虽各有不同,但其无不脱胎于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前沿科技的突破。

深海智人,迈向深蓝的先行者。

湛江徐闻海域的波涛中,深海智人研发的“金牛座”履带式海底机器人完成了国内首次海上风电后埋缆作业。这台拥有亚洲最大功率的“钢铁猛兽”,以350米/小时的埋设速度,将3.5米深的沟槽刻入海底岩层。这一场景,源于深海智人“用智慧点亮深海”。该企业围绕深海机器人关键技术,逐步形成了世界上谱系最完整的海洋机器人产品线,包括新一代深海工作级机器人、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海洋通用机器人等。

广天院,飞向空天的引路者。

河道桥梁被撞击后,伤员被困、化学品泄漏的紧急场景接连出现。此时,广天院自主研发的翼身融合无人机快速锁定事故位置,复合翼无人机精准投送急救包,飞行救护车搭载伤员腾空而起,无人船同步监测水质污染……这场在南沙展开的应急演练,是广天院对“全空间无人体系”商业逻辑的验证。作为广州市空天科技领域唯一一家新型研发机构,广天院围绕空天科技,构建起“装备研发—系统集成—技术服务—产业孵化”全链条创新体系。

中科智城,智慧城市的赋能者。

路灯,本是毫不起眼的基础照明设施。在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下,它也可摇身一变,成为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终端”。中科智城在国内率先提出“智慧灯杆”概念,不但使之接入了气象监测、治安监控等多种设备,还能基于设备所采集数据,成为智慧城市的“神经末梢”。中科智城将“城市运营+AI”战略落地实践,在智慧城市、城市物联网等领域,不断寻求向新提质的力量。

位于广州南沙明珠湾的智慧灯杆

面向未来,广州的产业创新通过“以用促研”,将想象力“变现”:深海智人的技术迭代源于海上风电的施工痛点;飞行救护车应对于急救体系的效率瓶颈;中科智城的AI路灯运维平台致力于缓解市政管理压力。这种“需求侧改革”思维,助力打破了“技术—市场”的转化鸿沟。

集成,技术驱动下的建构力量

未来,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现代技术的堆砌。当明日的曙光浮现,需要更多创新力量起而行之。

2011年,中科智城在国内率先提出智慧灯杆概念时,业界曾有质疑:“一根杆子能承载多少想象?”

中科智城研制的智慧灯杆。

“我们的答案是,将灯杆定义为‘城市神经元’,集成5G基站、环境监测、边缘计算等模块。”中科智城董事长袁峰提到,深耕软件信息化领域多年,中科智城已沉淀出拥有数百万个共性技术支持组件的强大资源库——软件中央厨房“鸿图”。其借助低代码大屏工具,以高效、便捷的方式快速完成可视化大屏的配置工作,实现功能按需加载。

基建设计从“功能叠加”到“原生智能”,中科智城破解了传统基建重复建设的痼疾,推动智慧城市智能应用迈向新高度。

同样的“集成式创新”还出现在深海、空天探索领域。

深蓝海域研制的深海装备。

深海机器人被誉为“海洋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核心技术长期被欧美企业垄断。“我们重视多领域的交叉融合和自主创新,将视觉识别与引导、云-边-端、组合自主导航、三维空间协同等创新技术赋予工作级机器人。”深海智人副总经理兼市场总监黄成表示,该公司将标准化、 模块化、轻量化、可拓展性、可维护性及高可靠性的理念赋予更为广泛通用的海洋机器人,积极参与了国家及行业层面的标准制定。

在低空经济领域,单点技术优势极易被复制,真正的护城河在于协同能力。广天院致力打造的“全空间无人体系管理服务系统”,整合了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等异构设备的数据接口与任务调度算法。这套系统如同“空中交通大脑”,能实时计算空域冲突、规划最优路径。目前,屏幕已实时接入和显示了广天院无人机和合作单位的无人设备。从“设备供应商”升级为“系统集成商”,带动广州空天产业从硬件制造向生态运营升维。

决胜,创新生态塑造产业竞争力

深海智人、广天院、中科智城参与研制的设备,都可以在没有或有限的人工参与的情况下,替代人类完成通用任务——这正是智能无人系统的要义。

据美国财富商业洞察预测,2030年全球智能自动系统市场规模将超过3000亿美元(约2万亿元人民币),国内市场规模有望超过7000亿元。

“广州正在建立完善未来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并将成立推动智能无人系统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广州市科技局局长谢明表示,“专班将围绕突破一批技术、凝练一批项目、培育一批企业、汇聚一批人才、打造一批园区、成立一支基金的工作目标,完善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发展生态。”

凌度智能低空平面幕墙清洗机器人。

企业军团成列。未来出行领域,亿航智能已向15家测试主体发放测试许可;工程应用领域。凌度智能生产的全球第一款量产的外墙清洗机器人,效率是人工清洗的3倍;生产制造领域,新松工业机器人搭载行业领先的3D智能视觉技术,拓展了柔性生产的新边界;城市生活领域,天海翔航空科技生产的飞行器性能居国内同类机型领先水平。

创新平台崛起。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与沈阳自动化所联合研制了国内首台6000米级光学探测自主水下机器人(AUV);广东软件技术研究院聚焦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了中科智城等一批优质科技企业;广东省无人机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从事网络环境下无人自主系统自主行为基础理论研究的学科平台。

应用场景多元。目前,广州在交通出行、物流、农场、码头、工厂等领域均有成果产出。空中通勤领域,开辟了迳下—九龙湖广场空中测试航线,建设了大湾区首个空中智能交通体验中心;空中物流领域,开辟了“知识城—科学城”“鱼珠—大吉沙”两条航线,能够实现紧急药品和生活物资的快速转运;无人车领域,广州已开放1298条测试道路,单向里程约2500公里,累计测试里程位居全国前列。

在广州,深海机器人劈波斩浪的每一道轨迹,无人机编队划过长空的每一条航线,智慧灯杆传输数据的每一次闪烁,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故事——技术不止于实验室的突破,更在于让城市更有温度,让产业更具韧性,让未来触手可及

策划:龚晶 陈思勤

统筹:李鹏程

采写:南方+记者 李鹏程

设计:钟冠婷

编辑 余妍玲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