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中国作家第一村”

南方+

“墨色氤氲,旋律回旋;文字落在纸上,构筑另一种时间的延展……艺术在这里交汇,创作在这里发生。

近日,位于东莞樟木头镇的“中国作家第一村”发布“英雄帖”,面向社会招募驻村艺术家,让这座以“作家”为名的村落重回公众视野焦点。

04:30

(中国作家第一村,藏着什么流量密码?,时长共4分30秒)

中国作家第一村,藏着什么流量密码?

“中国作家第一村”,最初源于作家间口口相传、自发聚集。它被誉为“全国各地文学薪火汇聚而成的烈焰”,是改革开放之后东莞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妙手偶得却充满传奇色彩的”新兴文学现象。

从2023年起,经过两年时间的整体改造,作家村完成了从“概念村”到“实体村”的飞跃——依托官仓社区内总面积2万平方米、“修旧如旧”的客家古建筑群,作家村不仅开辟了40多间艺术工作室,还拥有主题展馆、文学书店、墨隐书房、休闲公园等公共文化空间,以及餐饮、服务等配套资源。

“中国作家第一村”。

截至今年2月,作家村共有王松、王十月、陈启文、雪漠等97名作家入驻。“村民”中,有国家级作家、评论家65人,7人获得“鲁迅文学奖”,3人摘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累计出版发行文学作品接近700种。

继两年前的春天造访之后,南方+记者于日前重访作家村,观察东莞如何用一座古村的新生,去树立一个时代的地理坐标——以文学自信写好中国故事,以文化繁荣赋能乡村振兴,为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广东精神再次作证。

分割线

变迁

聚木成林留凤栖

“乌鲁木齐离大海很远,一半的时间,树木都是光秃秃的;但在东莞,一年四季都有开花的树,能听见鸟叫,这是很奢侈的生活方式。

中国作协会员、东莞市作协主席团成员赵勤原籍新疆,她仍记得十多年前第一次来到樟木头时的见闻:郁郁葱葱的黄皮树、青翠的香水柠檬、悦耳的鸟鸣……她说,自己一下子被那种“弥漫的烟火气与松弛感”打动了,很快,她下决心来此定居。

中国作协会员、东莞市作协主席团成员赵勤。

在作家村,赵勤热情地带领记者走进有300多年历史的三家巷,触摸蔡氏宗祠的水磨青砖墙面,欣赏屋脊云鳌、墙头塑龙,或是远眺石马河、观音山的风景。“樟木头镇交通便利,生活成本低,自然环境很好,这种环境宜动宜静,非常适合写作。”她评价道。

赵勤告诉记者,这些年,她就像蚂蚁搬家一样,把新疆家里的书一点点搬来樟木头,2019年一次性搬了几十箱,“有三四千册。”如今,她和家人把户口也迁到了东莞,成了名副其实的“新莞人”。

谈到这些年的写作经历,她说:“东莞开放包容,目前我重要的文学作品都是在东莞完成的。

作家“诗意栖息”的背后,是聚木成林的共同努力——2023年起,东莞对官仓社区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客家古建筑群进行连片改造,将具有保留价值的古建筑进行修缮,活化为一幢幢雅致的驻创工作室,以免租、廉租等形式交付给作家、艺术家使用。

作家工作室。

漫步麻石巷道,记者在一间青砖屋的外墙上,见到并排悬挂的“陈启文工作室”“莫华杰工作室”两块木牌,这间共享工作室,凝聚着这对文学师徒的多年情谊。

东莞是中国打工文学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而东莞市作协副主席、青年作家莫华杰,正是一位因文学改变命运的作家。

莫华杰1984年出生广西贺州,2002年到广东务工,曾经做过塑胶厂、电子厂的员工以及酒店服务员等多份工作。2008年,他喜欢上著名作家陈启文的小说《河床》。就在同一年,陈启文与东莞文学艺术院签约,并于次年定居樟木头,成为作家村的文学顾问。

莫华杰回忆说:“我经常向陈先生请教写作上的事情,当时我还在长安镇上班,坐车到樟木头要三个小时,但我并不觉得苦。他见我热爱写作,索性收我为入室弟子。”

在陈启文的指导下,莫华杰辞去工厂的工作,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写成纪实文学作品《世界微尘里》,并斩获首届漓江文学奖和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从此走上了专业文学创作道路。

“中国作家第一村”。

分割线

溯源 

大地俯仰皆文章

“当时的感觉/就像一片树叶飘到这里/但是没想到/树叶竟成了一粒种子/在这片充满传奇的土地上生根、开花。”

在“中国作家第一村”展馆的外墙上,“中国作家第一村”名誉顾问、首任副村长王松写下的这句话,显得格外醒目。

王松原籍北京,生于天津,于2008年到樟木头购房定居。当时,作家村正处于雏形孕育阶段。去年,随着作家村首批驻创工作室的陆续启用,王松也增添了一间青砖黛瓦、古色古香的“新居”。工作室内,客厅、书房、茶室等功能区一应俱全,窗外还望得见一畦菜田和连绵青山。

“当年本来就是喜欢这个地方,所以才在这儿买了房。没想到地方领导这么重视,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条件,选择这地方选对了。”他坦言,东莞包容的创作氛围,优美宜居的环境,是聚拢越来越多作家的重要原因。

“中国作家第一村”。

在王松来莞定居之前,2005年,东莞成立文学艺术院;2006年,东莞文学艺术院面向全国作家推出签约机制,这些举措在当时全国范围内堪称首创,慕名来东莞采风的作家络绎不绝。

2010年,东莞正式创建“中国作家第一村”文化品牌,并聘请著名评论家雷达担任作家村首任村长。

作家村的横空出世,还与樟木头浓郁的“地气”息息相关——作为东莞唯一的纯客家镇,樟木头自古就是百业兴旺、交流频繁、多元荟萃之地,中原先民世代传承的崇文重礼之风、热情好客之道,源远流长。

在今天,昔日“异乡人”的后代,更以开放、主动的姿势拥抱来自天南海北的作家、艺术家,让他们在此安放书桌,把这里变成生活的创作现场。自作家村成立以来,樟木头设置了专职人员为作家服务,大到筹集创作资金,小到解决生活实际困难。淳朴的民风,让作家们倍感温暖。

“中国作家第一村”。

陈启文非常感性地称之为“天命之地”:樟木头虽然不大,“但她是旷阔的,多元的,五味杂陈的,却又能把许多东西聚集在一起的”。

“大家相互取经、相互取暖,驱赶写作的孤独感。所有作家在樟木头都能感受到尊重与快乐。”国家二级编剧王康银说。

从民间自发演变为政府顺势引导,作家村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彰显了东莞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据悉,现在入驻作家村的申请条件比过去更加宽松。“除了提供自由的创作环境,东莞市与樟木头镇还有创作资金池,作家们可以选择接受本地‘订单’,申请资金扶持。”樟木头镇官仓社区党委副书记张小芝介绍说。

如今的作家村,是东莞近年来大力推动文化强市建设的成果展现,也是推进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东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彤飚总结道。

分割线

未来

多元孵化展新姿

作家村进入实体化阶段之后,陆续引进了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东莞创作研究基地、《花城》创作出版基地、《作品》作家村编辑部、《人民文学》研究交流中心、全国新工业诗歌联盟创作研究基地、文艺评论期刊编研工作室等文学机构,推动全国、全省权威文学赛事、文学培训交流活动落户作家村,持续扩大文学影响力。

另一方面,今年以来,官仓社区推动作家宴会厅、作家村民宿等一批项目落地,探索研学游、亲子游等“体验式旅游”方式,并配套开发文创产品,推进版权交易、影视拍摄、企业宣传服务等业态服务产业,以此延长文学的产业链。

位于“中国作家第一村”的文学书店。

我们是一步一步把文旅的内容加进来的,不能打破作家村的平衡。作家村的底层逻辑是文学,垂直、纯粹且更具有专业性。所以在选择活动以及商家的时候,我们需要更谨慎地去考虑它的公共服务性质。”“中国作家第一村”公共服务平台负责人李泽龙说。

与此同时,作家村还引入了麒麟舞、客家山歌、帐篷文化节等项目以及书店、餐厅、咖啡馆等多元业态,在挖掘当地非遗传统的同时,进一步塑造文旅消费新场景。据了解,作家村所在的官仓社区已经入选为全省第二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对象。

活动现场。

从“沉睡已久”的古建筑到焕发新姿的作家村,官仓社区常住人口增长约30%,居民房屋的出租率也从50%提高至98%,租金收入大幅提升。此外,社区集体资产也有望从1.13亿元增至6亿元。

“在文旅方面,作家村、官仓社区要拥有‘自我造血’的能力。”张小芝介绍,社区的作家驿站项目将于今年8月启动,这是官仓社区串联全域旅游发展的第一步。作为作家村配套元素的延展,作家驿站将成为集研学、作家服务、餐饮等于一体的综合商圈,持续探索文学与旅游、影视、教育等融合发展路径。

活动现场。

而对于作家们来说,作家村依然是那个让人神往的精神家园。莫华杰成名之后,推荐了多名青年作家入驻作家村,包括曾摘得第13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彝族作家包倬、现任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的胡竹峰等。

每位作家都像是一股小溪流,汇聚在作家村的河床上。大家合力形成一条大江,奔腾入海,气势完全不一样。”莫华杰说。

而王松正在创作一部关于广东传统文化的长篇小说,其中樟木头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麒麟舞,将占据重要篇章。

对于未来,作家村展馆的导览词中,描绘了这样一幅浪漫的蓝图:“依着同样的身份和热望,以文字为粮食的游子回家……像禾苗种到水田,一大家子异姓兄弟人丁兴旺,文字吸饱了沃土的给养,长成一颗颗饱满的谷粒,散发着丰收的喜悦。

统筹:郭珊 李培 

采写:南方+记者 戴雪晴 黄堃媛

图片:南方+记者 仇敏业,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钟烜新 陈梅玉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