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窗帘自动开启、冰箱智能提醒食材保质期、独居老人健康数据实时监测……这些充满未来感的数字家庭场景,如今正逐渐走进深圳市民的生活。
作为全国首批数字家庭建设试点城市,龙岗自2022年入选全国数字家庭试点城区开始探索推广全屋智能应用,其经验已纳入住建部第一批家庭建设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清单,深圳同期也在全市范围加大全屋智能技术推广应用。数据显示,深圳每8个家庭中就有1户使用智能家居设备,有432家深圳科技企业正为数字家庭建设提供技术和方案。
数字家庭作为智慧城市的微观单元,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你对数字家庭有什么期待?
4月10日下午,由深圳市政协主办、龙岗区政协承办的深圳市政协2025年首期“委员议事厅”活动在深圳中心书城南区大阶梯举行。活动中,政协委员、行业专家、企业代表以“走进‘数字家庭’”为主题,围绕数字家庭的发展现状、痛点难题及未来路径积极建言献策,共同探索科技赋能下的数字家庭突围之路。
前景广阔与现实痛点交织
“数字家庭为普通住宅装上‘数字大脑’,让家成为懂需求、会服务的‘智慧管家’。”现场,深圳市政协委员、龙岗区政协常委、深圳交易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与数字化部部长、市场与数据管理部部长冯艳虹以生动案例阐释了数字家庭的内涵。她提到,智能学习机为孩子提供个性化辅导,智能手环实时监测老人健康数据并联动家庭医生,智能安防系统则24小时守护家庭安全……从娱乐、健康到教育、安防,数字家庭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深耕智能家居行业20年的龙岗区政协委员、深圳博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深圳市侨联兼职副主席马辉申,回顾了行业从“智能单品”到“全屋智能”的迭代历程。他认为,早期智能家居受限于网络技术,如今随着5G、AI技术的突破,家庭应用场景已实现从“被动控制”到“主动服务”的跨越。“未来,人型机器人、万物互联将让数字家庭真正成为生活的‘标配’。”
然而,就在智能家居产品走进千家万户的过程中,数字家庭在产业发展和市场推广中也面临不少痛点。
在龙岗区政协委员、和昌集团副总裁兼深圳区域负责人芦思南看来,当前市场智能设备品牌众多,设备之间存在壁垒、互不兼容的情况常在。比如不同品牌的空调与净化器无法互通,WiFi与蓝牙设备需要额外适配器,这些壁垒降低了用户体验。
冯艳虹则从数据管理角度提到了数据安全问题,认为智能设备若存储防护不足,可能引发数据泄露的风险。龙岗区政协委员、区住房建设局房屋租赁管理科科长梁芳华指出,尽管深圳推出“以旧换新”补贴政策,但改造成本于普通家庭而言仍负担较重。
破局之道:标准先行、政策护航、人本科技
一个智能的数字家庭,既要有“智慧大脑”又有“人文心跳”,方可赋能期望的诗意未来。
现场,针对如何打通数据之墙、保护数据安全、破解成本之困,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政协委员与行业专家从技术、政策、服务等多维度,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勾勒出数字家庭的未来蓝图。
芦思南建议政府部门出具对全屋智能应用的相关指导规范,制定全屋智能产品互联互通的标准化,让各种产品之间可以相互通用。马辉申呼吁政府加快建设“一需(建筑需要标配管线)、二装(新装+后装适配不同政策引导和刺激消费)、三用(民用+商用+公用等各类细分市场的应用)”市场,同时加大展会、论坛举办力度,吸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等,以标准化建设打通数字家庭建设“任督二脉”。
在政策创新激活市场活力方面,冯艳虹提到深圳应利用特区立法权,出台《深圳市家庭物联网数据安全规范》,探索家庭数据账户制度等,以制度筑牢数据安全防线;梁芳华认为,政府部门应通过前期基础智能化配置试点,探索全屋智能在工作领域的实施模式,引导带动更多的市场主体、普通消费者参与体验和应用全屋智能,激发社会新消费需求。
“科技不应追求酷炫,而应解决真实需求。”龙岗区政协委员、深圳御光新材料有限公司总裁袁兰兰提出数字家庭要“以人为本”、兼顾儿童友好与适老化设计,让人本科技回归生活本质。她强调,健康监测、紧急呼救等刚需功能,远比“语音开窗帘”更能打动消费者。
撰文:梅云霞
图片:龙岗区政协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