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票正式落地,惠州“拆二代”是喜是忧?
这里是南方日报惠州新闻部城市观察系列特别策划栏目——《峰·会》,今天一起聊聊房票,围观惠州“土豪”们的烦恼。
房票是个啥?简单说就是一种拆迁补偿形式,征拆方出具的“购房代金券”,给被征地居民在一定期限内购买房屋(包括住宅、商业、车位等)的结算凭证。
房票做中转,串联起城中村改造、土地征拆、安家补偿和楼市纾困,缓解项目现金补偿资金压力,规避安置房单一选择,精准导流拆迁权益去库存,一举数得。
预期成果可观,惠州脚步神速。
从2月中下旬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探索房票制,一个月时间,惠州市自然资源局即印发施行《关于房屋征收实施房票安置的意见》,惠城、仲恺、大亚湾、惠东、博罗等接连挂出辖区房票安置实施细则征求意见。最先亮相的惠城更是火速启动辖区房票房源征集。
至此,房票这一并不新鲜的制度在惠州正式进入应用倒计时。
保障征收居民权益,精准去化存量商品房,助力城中村改造提速……就理论上而言,房票制度优势显而易见。
最高43.2万元+最长12个月的临时安置补助奖励、余额可兑钱、期限12个月……在已公布的实施意见里,各县区纷纷使出广筹房源、高额奖励、公积金扶持、契税减免、入学优惠等系列连招。对比货币、安置房等补偿方法,房票就意味着更大实惠,刺激居民选房票,用房票。
尽管奖补丰厚,但面对着不断变化的楼市环境,房票要取得更多被征地居民的支持,还需更多的确定性。
在使用范围上,各县区房票使用方法和通用机制就需要进一步明确。就目前实施意见,惠城、仲恺和大亚湾均定义为各自辖区内使用;惠东和博罗则明确与其他县区间协商后可跨区使用。在全市范围内如何实现通行流动,更好地满足居民跨区置业的实际需求,仍需进一步明确。
在可选房源上,除目前征集选定的统筹房和商品房,也应广泛听取被征地居民意愿,将更广泛的意向楼盘和项目纳入其中,政府做好统筹协调和建册把关,确保购置房源安稳交付不烂尾。在价格认定上,手持房票居民可结合市场涨跌自主议价,获得优惠折扣。
剖析一项政策的优劣,能解决哪些社会问题,能保障多少群体权益,通常都会成为考量“标尺”。居民得实利,楼市注活力,经济获动能,作为城市拆迁补偿模式的新探索,房票机制有着足够多的优点,正契合着城市提质升级发展的诸多期盼。
出品: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惠州分社
出品人:柯鸿海
策划/统筹:罗锐 刘光明宝
出镜/撰文:张峰
摄影/拍摄制作:王昌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