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土地“蓝”海生金,惠城芦洲岚田村蹚出乡村振兴“莓”好路

南方+

在惠州芦洲镇岚田村,一片曾荒废多年的土地如今焕发着勃勃生机。通过土地统一流转,212亩沉睡的闲置地蝶变为现代化蓝莓种植基地,不仅让村集体和村民实现了双增收,更打造出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样板。这场从“荒废”到“丰产”的蝶变,成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

蓝莓种植项目的顺利落地得益于芦洲镇、岚田村两级党组织的科学规划与坚定落实。首先,芦洲镇党委作为项目落地的引领者,在牵线搭桥、土地流转、设施农用地审批、水电配套、物流打通等环节全程配备“党建服务员”跟踪服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村“两委”班子抓住农业产业升级机遇,通过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逐户上门入户走访,解决分散地块整合及权属争议问题。最终,在镇、村两级党组织的不懈努力下,全村100余户的212亩土地通过三资平台实现统一流转,引进专业农业公司建设蓝莓产业园。

岚田村的产业转型始于对闲置土地的集中统一流转,创新“递增式租金+技术培训就业”双轨机制,以15年租期、每5年递增100元/亩的弹性合约消除农户顾虑,同时企业针对用工需求开展针对果期采摘、分拣、包装等环节的操作培训,使村民既获得租金收益,又可通过“技术农活”实现日薪150元的稳定增收,同时岚田村集体收入跃升至“20万+”,实现村集体、村民同增收的双赢局面。

技术驱动方面,以现代农业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通过集成基质栽培、智能水肥管理等技术体系,破解了传统种植对土壤条件的依赖:专用椰糠基质将pH值精准控制在蓝莓最适生长区间;配合以色列智能滴灌系统实现水肥精准到株,较传统模式节水节肥的同时,确保果实均匀饱满;建立全流程品控体系,按果径及成熟度分级分拣,以严格统一的标准保障产品销售口碑。

产业架构上,构建“科技种植—品控分拣—商超直供”短链体系,依托亩产3000斤、高精品果率的品质优势打通高端市场,并预留采摘体验等三产融合接口,形成“以销定产、以技提质、以链增效”的良性循环。

岚田村蓝莓种植项目的成功实践,为横沥、汝湖等毗邻消费市场的乡村地区盘活闲置土地、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有益启示,其配套的土地流转机制、强村富民效果及产销衔接经验,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鼓起了村民腰包,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生态—富民”协同发展的实践范本。

采写:南方+记者 卢慧 通讯员 洪润怀  黄欣欣

图片:洪润怀  黄欣欣

编辑 南小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