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捧起《人世间》这部记载普通人故事的书稿时,开篇的《理发师阿梅和房东的10元约定》一文瞬间吸引了我。这不仅因为故事中的“贝梅理发”店离我所在的南方日报大院仅有一二百米之遥,更因为我曾亲身接受过这家理发店的服务。随着我继续翻阅后续的篇章,探研一个个精彩故事,我越发感受到,书中描绘的这些平凡人物所做出的看似不起眼的善举,实则蕴含着非凡的意义;他们展现出的美好心灵与高尚品格,更是如同璀璨星辰般珍贵而闪耀。
“贝梅理发”店,宛如我儿时记忆中那些简陋的理发店翻版,静静地坐落在街角。虽然我常从这家店门口路过,但因其没有像其他理发店时尚店名的招摇,亦无绚烂霓虹灯的吸引力,很难引起我和其他路人的关注。正如《理发师阿梅和房东的10元约定》一文目光所及——“理发店‘藏’在五羊新城东兴南路上。如果不是老客户,或是有熟人带路,你很难找到它在哪。店外没有显眼的招牌、灯箱……店里一张洗头床、一把剪发椅、一条客人坐的长凳,就差不多把屋子塞满了”。我与“贝梅理发”店的初次邂逅,纯属机缘巧合。那日,急于参加一个社交活动的我,想尽快把脑袋修饰一下。在老同事的热情推荐下,我踏入了这家理发店。从落剪到完工,不过短短四分钟,镜中的自己,发型恰如人意。当我即将离开时,又一位顾客接踵而至。能吸引不少人前来理发,不是靠招牌,而是凭借着口口相传的美誉。正如本书开篇之作的第一句话里写到的“梅姐理发平靓正……”,这朴实无华的点评,足以成为其口碑传播的力量,光顾者自然不少。
就这么一个普通的人做了这么一件平凡的事,却能引发本书作者的关注。细读文章后,我觉得这家理发店的坚守其实并不平凡。尽管物价上涨,韦素梅的理发价格却多年未变,单纯理个发始终保持在10元。尤其在新冠疫情肆虐的艰难时期,她依然不涨价,这份难能可贵的坚持令人肃然起敬。而由此延展出的其他普通人之间的故事,同样令人动容:为了让韦素梅维持生计,房东梁炳生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主动降低房租。双方的相互扶持,是为了让更多的街坊享受实惠。梁炳生照顾韦素梅的生意,韦素梅和享受过理发实惠的邻里也操心着独居老人梁炳生的饮食起居。此外,店门口的“流浪猫狗爱心领养处”,好心人靠捡拾废旧纸皮所得的钱用于精心照料流浪猫狗,待它们被妥善安置后,又让邻居们免费领养。凡此种种,体现了邻里之间的深厚情谊与绵长爱意。
开篇之作仅是冰山一角,它以小见大,拉开了多侧面、多视角汇聚普通人平凡与不平凡的序幕。书中的人物千姿百态,包括公益人、“袖珍老师”、职业伴娘、火出圈的“炒粉姐”、江边的义务巡逻人、走红网络的女外卖员、边抗癌边考研的女孩、用阅读疗愈儿童的乡村教师、回老家种苹果的大学生、两根手指敲出5万字小说的脑瘫患儿……作者在茫茫人海中、在容易被人遗忘的角落里寻觅,发现了这些平凡与不平凡交织的身影。这本书既记录了人世间的温情瞬间,又闪现出普通人追寻梦想、热爱生活的高光;既描绘了打破世俗观念、过上不被定义生活的勇气,又表达了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毅执着。《女儿去世后,我将她“数字复活”》一文所叙述之事,在智能化时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但作者通过展示人物不同岁月从小到大的连贯形象,以及不煽情却深情倾注“‘延续'女儿生命”之举,引发了广泛的共鸣。本书昭示我们,生活虽由平凡故事编织,却构筑了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平凡中的每一次善行,可汇聚成社会的浩瀚善意与融融温暖;平凡不仅深刻揭示生活真谛,更熠熠彰显人性光辉;平凡是大多数人生命的底色,却从不阻碍多彩梦想照亮现实。那些不虚度光阴的逐梦人,正是社会舞台上最耀眼的星辰。
《人世间》巧妙地融合了散文的抒情韵味、非虚构写作的文学深度以及新闻的纪实本质,通过一系列情感细腻、波澜起伏的真实故事,映照出普通人的人生百态。以散文笔法观之,书中各章如行云流水,笔触轻盈而富有层次,字里行间渗透着深邃的寓意和悠长的韵味。如《追星星的人》一文,以“漫天繁星赶走了恐惧”“一碗热腾腾的泡面,是寒风里对身心的慰藉”等描写,巧妙地展现了散文语言的独特魅力。文章开篇即设悬念:“入冬后,广东雨天减少,晴天变多。也到了观测流星的有利季节。”随后以“浩瀚夜空,流星划过,总带着几分浪漫”的诗意笔触,勾勒出追星人的艰辛历程:“但成为一个追星星的人,却要熬过漫漫长夜,熬过寒冷、孤独……”笔锋一转,深情叙述了陈俊锛三十载如一日的痴迷与坚守。结尾处,以“他带女儿看博物馆、逛植物园,也带她看星星。他期望女儿广泛涉猎,最终也找到自己的热爱。这份热爱可以像天文之于他一样,为生活源源不断地供给快乐”的感悟,既回应了开头的悬念,又赋予了文章悠远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本书篇章故事饱满,结构自由而不失章法,在营造意境上不拘一格,但整体上主题鲜明,各篇章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形成了形散神聚的艺术效果。
而之所以说它像非虚构写作,是因为其巧妙地运用了文学叙事技巧,真实还原故事情节,深刻表达思想见解。在非虚构写作领域,第一人称叙述常被采用,以增强现场感和真实感。本书多篇作品正是如此,即便未采用这种写法的作品,作者与采访对象也仿佛置身场景之中,凸显了“第一人称”的新颖视角。以《我在野外搭个家》为例,通过主人公的第一人称自述,生动再现了露营遭遇台风、夜观星空的惊险与美妙,与非虚构写作的身临其境表达高度契合。文章开篇描绘:“4月的广州,天气多变。好不容易逮到一个好天气,黎文带上他的露营装备,出发了……之前一直试图去很远的地方寻找美景,其实很多美好的东西,就在你的身边。”随后,以“以下是他的自述”为引,以第一人称叙述徐徐展开:“突然台风来了,全掀翻了。我跟我的狗笨笨一起往车里跑。它成了落水狗,我成了落汤鸡。哈哈,然后我们就躲在车里瑟瑟发抖。”“记得那天刚好是新月,我们抬头一看,满天的星星。就像你看3D电影那种感觉,星空像一个三维的锅一样罩住我们,有远有近。”“那次露营算是我们家的顿悟时刻,我们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跟大自然产生感应。日出日落,中午傍晚,我们感受到同一个地方不一样的风、不一样的光线、不一样的生物。”这样由第一人称叙述的栩栩如生的人物与场景,与非虚构写作的文体很贴切。
关于非虚构写作,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在保证主体真实的前提下可凭合理想象添枝加叶,在进行情感表达时可以夸张、渲染;另一种则坚持绝对真实,尤其对公开发表在报纸上的非虚构作品要求更为严格。新闻人大多持后一种观点,认为虽可运用文学修辞描写故事,但不可违背新闻的客观、真实原则,合理想象与适度推测亦应避免。本书作者作为新闻工作者,严格恪守这一规矩,避免主观臆断或偏见。他们的作品既是深入调查、采访核实的新闻成果,又是运用文学手法赋予创意的新闻佳作,既保证了信息的准确客观,又增强了阅读的感染力与愉悦感。
《人世间》的墨香背后,蕴藏着胡念飞、李业珅、曹嫒嫒等几位南方日报机动记者部的记者的心灵感悟。与那些相对固定的跑“线”记者不同,他们如游子般漫步于社会的广阔天地,让各处平凡人的故事悄然涌入他们的笔端。这本书是他们历时五年采访搜集的记录,是他们深入市井、捕捉生活光影、记录人间百味的结晶。在无数次的亲密接触中,他们从普通人身上发现了人性的熠熠光辉,感受到了时代的深深烙印。撰写此书,不仅是为了让更多人看见平凡背后的善良、向上、坚韧与热爱,更是为了传递这些温暖的力量,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光明的方向前行。这,既是他们作为记者的职责使命,也是心灵深处与时代共鸣的自然流淌。其实,透过这些普通人的故事,我们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一个努力生活、踏实前行的你我的故事,同样值得被岁月铭记,被时代传唱。
作者系南方日报社原社长、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
本文是范以锦为《人世间——记录有故事的普通人》一书撰写的序言
图片:南方+记者 吴明 金镝
海报制作:郑炜良 刘玉洁 刘子葵 麦瑜瑜
相关链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