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浩荡,春潮涌动。2023年4月10日,湛江这座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城市,备受瞩目。两年来,全市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定扛起“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和“与海南相向而行”的使命任务,凝心聚力推动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湛江新篇章。
在一望无垠的海面,智能养殖平台“恒燚1号”内,名贵鱼类自在巡游;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首次在广东境内发现新记录鸟类线尾燕,为生物多样性图谱再添一笔;“黄金水道”——琼州海峡帆樯如云,川流不息的人流物流奏响一曲海上交响曲;徐闻大水桥河畔修起幸福河湖驿站,带动生态修复和经济发展齐头并进……
当前,湛江正面临聚势腾飞的重大历史机遇,几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催生强劲动力。这座承载着海洋豪情与红土热情的城市,正阔步前行在新时代的春光里。
湛江坚定扛起使命任务,擘画高质量发展画卷。罗锦屏 摄
坚持向海图强
蓝色海洋经济动能澎湃
三面环海的湛江,是中国对虾之都、中国海鲜美食之都、中国金鲳鱼之都、中国水产预制菜之都,在海洋产业的赛道上大有可为。靠海吃海的湛江人,正以科技浪潮,重塑耕海牧渔的传奇。
从海洋牧场的规划开发,到种苗“芯片”科研攻关,再到各类“巨无霸”养殖平台,湛江高位推进海洋牧场建设,立下攻关海洋牧场全产业链的决心,全力建强“蓝色粮仓”。
湛江充分发挥湛江湾实验室、广东海洋大学等科研力量,建成硇洲族大黄鱼工厂化繁育和驯养基地两家,打响大黄鱼“种业翻身仗”。经过孜孜不倦科研公关,成功突破了硇洲族大黄鱼规模化人工繁育关键技术,目前已稳定培育出7万尾苗种及约100万尾仔鱼。
4月8日,广东海洋大学举办海水种业科技成果发布会,并揭牌“硇洲族大黄鱼研究中心”,发布硇洲族大黄鱼、章红鱼、南美白对虾、扇贝、马氏珠母贝和生蚝等6种海水种业在研究和应用上取得的突破性成果。
视线转至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下称“863基地”),基地启动硇洲族大黄鱼的“育繁推”工作,实现粤西地区首批“陆海接力”大黄鱼投放入海养殖。“接下来,我们将加快野生硇洲族大黄鱼的繁育和鱼苗大规模化生产,为海洋牧场养殖提供优质鱼苗。”863基地水产种苗与养殖研究所所长陈奕彬表示。
解决了海洋牧场“养什么”的难题,“怎么养”的课题也不能落下。雷州市流沙湾海域农发国家级海洋牧场申报成功,湛江获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4个,占全省总量的1/4;海工装备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成功引进江苏蓝水集团等龙头企业;湛江现有重力式深水网箱3426个、大型养殖平台6个,分别占全省65%和50%,位居全省第一。
全球首个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平台“湛江湾1号”成功下水。 湛江湾实验室供图
继“海威1号”“海威2号”“湛农1号”“恒燚1号”等国内领先的大型桁架式养殖平台之后,3月28日,由湛江湾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平台“湛江湾1号”举行下水仪式,将前往硇洲岛海域投产运营。这艘8万方水体的“海上智慧渔场”适用于南海千米乃至万米水深的全海域养殖,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养殖装备研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意味着湛江在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市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湛江立足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禀赋,出台《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发展规划》,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推动临港产业集聚发展,建设世界级临港产业集群和出口加工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蓝色动能”。近日,《湛江临港经济区建设总体方案》获省政府印发,区内共引进产业项目超100个、总投资额超420亿元,2024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4%。
坚持绿色发展
“红树林之城”建设蹄疾步稳
“最近天气回暖,游客又多了起来,每天都有研学团队预约参观。”在麻章区金牛岛红树林片区,世乔村村委会副主任许何昌完成村委会工作后,总会绕道巡查红树林长势,为前来参观的群众讲解。
讲起金牛岛这两年来的变迁,许何昌总是乐呵呵:改造后的金牛岛红树林党群服务站增设了游客休息大厅,提供红树林保护科普宣传、便民雨伞、应急药箱等服务;原先4000平方米的简陋停车场已蝶变为沉浸式科普广场;科普广场到栈道码头之间沿途设置科普休闲长廊、鸟巢打卡点、水鸟雕塑等。
此前,以金牛岛红树林片区为主的湛江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通过全国竞争性评审,获3亿元中央资金支持。随着项目推进,该片区采用红树林种植+生态养殖耦合模式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并同步进行海堤生态化改造,目前已签订退塘协议可种植红树林242.39公顷,种植红树林9.37公顷,预计今年6月底前完成红树林种植总数546公顷,区域海岸带生态系统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在抓好红树林保护的基础上,湛江稳妥推进红树林生态旅游发展,将红树林元素融入大文旅产业链,以金牛岛红树林为核心,串联周边旧县村、湖光岩等景区景点,发展花卉特色产业,推进特色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湛江加快建设金牛岛红树林片区绿美示范点,擦亮“红树林之城”名片。 张锋锋 摄
金牛岛红树林片区绿美示范点的加快建设,是湛江凝心聚力打造“红树林之城”的微观映照。湛江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红树林,把红树林打造成生态文明新名片、绿美广东新亮点,2019年以来,湛江完成红树林营造1632公顷、修复1129公顷。其中,雷州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营造任务已完成过半,徐闻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营造修复任务已完成,湛江市红树林文化中心揭牌启用。
视线来到美丽的特呈岛,环绕全岛分布着全球罕见的红树林古树群。近年来,湛江实施特呈岛湿地保护工程、生态驳岸建设工程,当地村民主动发起红树林保护行动,推动生物栖息地保护与恢复,岛上红树林面积从500多亩增加至1000多亩,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4年,特呈岛作为“零碳岛屿”入选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典型案例。
以开展“红树林之城”“鲜美湛江”建设为抓手,湛江全面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半岛。全市空气质量、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排名全省前列;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保持100%;湖光岩湖入选2024年广东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金沙湾获评国家级美丽海湾;生态奇观“中华白海豚”成为一张亮丽名片。
坚持内联外通
“与海南相向而行”纵深推进
作为粤琼双向奔赴的“黄金水道”,琼州海峡承担海南90%以上生产生活物资和全部车辆的进出岛运输任务。从空中俯瞰,这条要素流通的“超级动脉”总是忙碌异常。
在琼州海峡北岸,全球最大的客货滚装码头——徐闻港围绕“四道一枢纽”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机遇,奋力打造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现代化水陆交通运输综合枢纽。
湛江徐闻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金虹介绍,近两年,徐闻港不断实现港口硬件设施提档升级,优化过海旅客服务体验,首创客滚轮渡运输行业标准化管理体系,打造国家级客滚轮渡运输港口。2025年春运期间,徐闻港(含海安新港作业区)保障了9741个进出港航班,320万人次旅客平安顺畅过海,并通过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验收,在服务业标准化建设迈入国内领先行列。
全国首个客滚运输应急保障基地——琼州海峡客滚运输应急保障基地在徐闻县海安港正式启用。 陈欢 摄
今年3月27日,全国首个客滚运输应急保障基地——琼州海峡客滚运输应急保障基地在徐闻县海安港正式启用。基地投用后,将实现应急保障、船舶维修、救助服务“一站式”功能,实现“家门口”就能修船,船舶应急救助时间缩短至30分钟以内,全面提升琼州海峡航运服务保障能力。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如今跨越琼州海峡,不仅可以选择海路,还能选择更为便捷的“飞的”。湛江西站至海口站“空铁联运”直升机航线开通,跨越海峡只需35分钟;徐闻—海口无人机跨琼州海峡物流配送实现常态化运营。
交通的互联互通,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结出硕果。3月29日,徐闻县产业推介会暨招商项目集中签约活动在海口市举行,活动围绕“与海南相向而行 促区域协同发展”这一主题,共签约27个项目,总投资253.06亿元,推动徐闻打造琼州海峡经济带重要产业集聚区。
目前,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加速推进,建设雷州半岛西线高速加快推进;深圳、湛江、海南三地关港成功启动“并行港”物流模式,三港间船舶装载率提高到80%以上,2024年对接海南集装箱量同比增长23.6%;湛江与海南合作开发红色旅游、火山旅游等特色旅游线路产品6条,开发建设育种基地20个,4家企业被授牌供海南“菜篮子”基地;海口有138项服务事项可在湛江办理,湛江171项服务事项可在海口办理。
坚持民生为本
半岛“水文章”精雕细琢
春日的徐闻大水桥水库,天蓝云淡、碧波荡漾,漫步河道两侧,一派生机盎然的盛景映入眼帘。自从徐闻县大水桥河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开工以来,附近一带的生态环境愈来愈好。
“大水桥河是徐闻县的‘母亲河’,下游紧邻中心城区,是徐闻县境内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大水桥水库管理处主任邱德明介绍。2024年5月,徐闻县大水桥河入选水利部2024年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是广东省3条入选河流之一。去年以来,大水桥河幸福河湖建设项目聚焦水资源配置和水环境保护,构建“上游生态涵养保护区、下游宜居环境建设区、水库生态环境改善区”,项目预计今年9月完工。
大水桥不仅是风光优美的幸福河湖,还是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下称“环北广东工程”)的向南输水最后一个交水点。环北广东工程从云浮郁南段西江干流取水,通过构建江、河、湖、库相互贯通的区域水网,不仅系统解决雷州半岛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匹配问题,还将把雷州半岛建设成为宜业宜游的热带水美乡村。
湛江深谙工程的重要性,全力加快推动环北广东工程湛江分干线、环北广东工程二期建设,精心做好雷州半岛“水文章”。目前,湛江分干线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9.50亿元、完成总投资额的18.67%。
湛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系统谋划推动环北广东工程二期项目建设,二期项目包括雷州半岛百库千塘万池输水储水网络工程、雷州半岛灌区工程和绿美雷州半岛水美乡村建设工程。
为加快推动二期项目建设,湛江选取廉江市安铺镇、遂溪县岭北镇、雷州市沈塘镇、徐闻县城北乡开展试点镇建设,4个试点镇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
军民携手参与环北广东工程二期建设。刘冀城 摄
与此同时,湛江大力弘扬雷州青年运河“为民、担当、奋斗、廉洁”的精神,在环北广东工程二期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利用冬春时节开展水塘河渠清淤行动,携手省军区发动广大民兵积极投身清淤行动。截至3月5日,经军地不懈努力,湛江提前完成11个山塘和连接渠道的民兵参建清淤首战任务。
此外,湛江还把环北广东工程二期项目与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市110条风貌管控提升示范带连片打造工作加速推进,第一批典型镇建设成效深化提升、典型村培育项目全部竣工,美丽宜居村覆盖率达83.85%,2个镇、27个村入选省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名单。
【展望】
锚定“四个抓”
打造“六个湛江”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近期,湛江先后召开市委十二届七次、八次全会,自觉把感恩之情转化为奋进之志,明确抓经济、抓民生、抓环境、抓作风的主攻方向,加快打造产业湛江、生态湛江、平安湛江、鲜美湛江、文明湛江、幸福湛江。
坚定不移抓经济。依托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廉江核电、中海油等重大项目,强化延链补链强链,打造“四绿一蓝”支柱产业集群。聚力推动海洋渔业及水产品加工业、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发展“鲜美”文旅业态,打造“海上新湛江”。把应用型科技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AI渗透之城”和“边缘AI应用产业之城”。完善定期举办招商活动机制,招引一批头部企业、领军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
用心用情抓民生。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加快推进环北广东工程湛江分干线和二期项目建设,抓好海湾大桥提前免费通行,推动集团化办学提速增效,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配置,提升养老托育服务水平。加力提速实施“百千万工程”,持续做好水稻种植、热带作物生产、水产养殖等“土特产”文章。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以典型镇建设为牵引培育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特色小镇。
持续用力抓环境。一方面,打造优质硬环境。加快建设广湛高铁、湛海高铁、合湛高铁,推进环城高速南三岛至东海岛跨海通道项目前期工作,提升湛江港和湛江吴川国际机场集疏运能力,构建“一核四联”现代化综合性运输体系;扎实推进绿美湛江生态建设,抓好中心城区风貌提升。另一方面,打造一流软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数字政府”建设;加快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资源整合,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
锲而不舍抓作风。扎实开展“干部作风提升年”行动,不断强化干部的服务意识和担当意识,以优良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加强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利用,讲好新时代湛江人奋斗故事。
撰文:林露 邓安祺 陈思亮 杨川 陈欢 湛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