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有方 治中有道|佛冈构建县域城市社区党建新模式

南方日报·清远观察

走进佛冈石角镇,“15分钟服务圈”构建党群“连心桥”、“党建+康养”模式托起居民幸福晚年、“红色物业”破解小区治理顽疾,曾经的老旧小区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道路干净整洁,车辆停放有序,邻里之间和睦相处,这些细节生动诠释着佛冈县以城市党建小切口撬动基层治理大变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近年来,清远市佛冈县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建制度、搭平台、汇力量、塑品牌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构建起具有佛冈特色的县域城市基层党建新模式,引领基层治理从“有形覆盖”走向“有效覆盖”,为城市基层治理注入了强大动力,让党建引领成为推动社区和谐、居民幸福的“红色引擎”。

佛冈县城街道干净整洁。

佛冈县城街道干净整洁。

建制度“大党委”构筑联动协同治理格局

“楼下洗车店的轰鸣声太吵了,社区能帮忙想想办法吗?”石角镇附城社区郑阿姨的求助电话拨出十分钟后,社区网格员小珍便出现在现场协调沟通,很快就将噪音污染问题妥善解决。这起看似平常的“微治理”案例,正是佛冈推行“大党委”和“双报到、双服务”机制成效的生动缩影。

佛冈以“大党委”机制为框架,积极引导驻社区单位、党员干部、居民群众等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构建起“群众点单—组织派单—干部接单—多方督单”的闭环治理体系。在附城社区,89项民生诉求通过这套机制高效办结,民生诉求办结率达97.7%,群众满意度高达96%。在此基础上,佛冈通过“需求采集+供需匹配+资源共享”模式,将抽象的治理理念转化为可视化的民生账本。

需求采集端,创新“网格化+信息化”双轨机制。电话征询、微信群互动、上门走访、窗口接待多管齐下,2024年石角镇7个社区共征集群众需求386项,涵盖微心愿实现、公共卫生改善、科普教育普及等五大类。这些需求被精准分类后形成清单,成为后续治理的“导航图”。

供需匹配环节,构建起“需求发布—单位认领—党员服务—群众评价”的闭环链条。2024年,81个县直单位党组织、1861名在职党员主动到社区报到,认领服务清单1408人次,开展服务3800人次,解决实事300件。县妇幼保健院为64名失能老人上门体检,县人民法院开展6场“送法进社区”活动惠泽200余户家庭,这些具体可感的民生温度,彰显着机制创新的实效。

资源共享层面,定期召开的“大党委”联席会议成为关键纽带。2024年以来,石角镇7个社区共召开联席会议25次,通过“三单制”与“双报到”双轨并行,推动部门资源与社区需求精准对接。5处无物管小区在联合整治中焕发新颜,春节“扶困践行”行动温暖28户困难家庭,这些变化见证着从“单向管理”到“多元共治”的转型。

“过去遇到问题不知该找谁,现在党组织把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振兴社区居民李阿姨的感慨,道出了机制创新的深层价值——当“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成为常态,当党员服务触角延伸至每个网格,基层治理正逐步从“单向管理”到“多元共治”转变。佛冈的实践证明,以制度为保障、以需求为导向、以联动为方法的治理体系,正在为城市基层注入持久活力。

佛冈以制度为保障、以需求为导向、以联动为方法的治理体系,为城市基层注入持久活力。

佛冈以制度为保障、以需求为导向、以联动为方法的治理体系,为城市基层注入持久活力。

搭平台织密服务网托起“家门口的幸福”

当制度框架构建起治理的“四梁八柱”,服务平台的搭建则让治理效能真正落地生根。

走进石角镇振兴社区活动中心,图书室里飘着墨香,青少年活动室里笑声阵阵,长者在活动室中棋局正酣。退休老人陈伯是这里的常客:“社区活动中心就像我们的第二个家,大家在这里读书、下棋、跳舞,邻里关系越来越融洽。”每月8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这里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家园。

青云巷党员活动室则成为党员群众学习交流的“红色驿站”。2024年以来,这里累计开展教育培训、政策宣传、志愿服务等活动36场,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这里,大家既能学习党的政策,又能参与志愿服务,生活更加充实。”居民赵女士道出了活动室的独特价值。

更值得关注的是,邻里中心正在突破传统服务边界。城南社区与佛冈县妇幼保健院合作的“党建+康养”项目,将医疗资源直接送入社区。每周四的体检日,B超、心电图等设备一应俱全,65岁以上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专业健康服务。“这种‘家门口’的便利,让养老变得更有质量。”城南社区党总支书记刘汉顶说。

一座座功能多样的邻里中心、活动室正成为佛冈基层治理的新支点。这些集活动、服务、治理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不仅承载着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更织就了一张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服务网络。

近年来,佛冈坚持党建引领,聚焦群众高频需求和民生短板,全面谋划推进“党建+”邻里中心建设,整合优化了党群活动室、文明实践站、老人活动中心等阵地服务功能,把邻里中心建设成为党员群众的温馨家园,让更多人拥有“家门口的幸福”。

石角镇党委委员巢健洪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党建+邻里中心”模式,通过“送医上门”“送教进社区”等举措,让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个家庭。常态化开展各类活动,确保“大门常开、场所常用、活动常办、群众常来”,将邻里中心打造为真正的“红色地标”,让幸福“推门可及”。

当基层治理与民生服务在邻里中心相遇,当党组织的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佛冈的实践证明:以党建为引领,以邻里中心为载体,就能托起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

汇力量构建多元参与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当平台基石已化为通衢大道,汇聚力量便如同在夜航中点亮万盏渔火,让分散的星光聚成火炬。

石角镇沿江社区正是通过网格化治理的“绣花功夫”,将这种汇聚力量的理念转化为生动实践——曾经令人头痛的治理堵点,如今正成为服务群众的亮点。网格员与楼长、志愿者并肩作战,将矛盾化解在楼栋间,让服务直达居民心坎,这生动诠释着网格化治理如何激活基层“一池春水”,让多元力量在共治共享中释放澎湃动能。

以石角镇为例,该镇将7个社区细分为52个网格,探索构建起“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三级组织架构。每个网格成立党小组,由社区干部担任网格长,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到基层末梢。振兴社区的8个网格对应设置8个党小组,每个党小组配备“1名组长+N名骨干”团队,深入楼栋巷陌开展精细化服务。网格员曾大姐深有感触:“以前等问题上门,现在主动‘排雷’,服务居民真正实现了‘零距离’。”

沿江社区的探索更具示范意义。这个近2万人的大型社区,将党员、楼长、志愿者、物管人员编入网格,形成“专兼结合、平战转换”的治理矩阵。通过“网格员+信息员”双轨并行,线上线下收集民生需求,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2024年以来,已精准服务群众500余人次,化解化粪池堵塞、外墙脱落等“关键小事”20余件。更值得一提的是,社区联合机关单位开展“双报到”活动,全年组织志愿服务30余场,惠及群众3000人次,让治理力量在网格间充分涌流。

新业态群体的融入,则为网格治理注入新活力。振兴社区针对快递小哥、外卖骑手流动性强、需求多元的特点,在人民公园旁打造“暖心驿站”,提供歇脚充电、就业指导等8项服务。这个“城市客厅”不仅成为新就业群体的温馨港湾,更变身就业服务前沿阵地。驿站内设置的职业介绍区、直播带岗区,已发布岗位信息390条,帮助65名新业态劳动者找到合适岗位,让治理触角延伸到经济发展新领域。

佛冈的探索并未止步于此。通过“1+7+N”治理模式,强化党组织核心作用,整合多元主体资源,打通治理堵点。网格党小组的设立,既规范了组织生活,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这种“小网格撬动大治理”的创新实践,通过制度设计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推动社会治理从“单向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变,正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生动注脚。

这种多元共治的实践,不仅夯实了治理根基,更为后续打造特色品牌积累了宝贵经验。

塑品牌社区治理既有温度又有质感

佛冈县凭借党建品牌的强大引领力,推动基层治理革新向纵深发展,逐步渗透至治理的每一处细微环节。这里不仅绘制着“15分钟党建服务圈”的便民蓝图,更以“党建+康养”编织银发群体的幸福网,用“红色物业”架起社区共治的连心桥。这些特色党建品牌如同三棱镜,折射出基层治理的七彩光谱。

走进振兴社区,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圆心,青云巷党员活动室、德星巷邻里中心、暖心驿站等阵地星罗棋布,构成“15分钟党建服务圈”的立体坐标。这个覆盖全社区的“红色矩阵”,将政务服务、文化供给、便民服务送入百姓生活半径。居民步行15分钟内即可抵达任一服务点,享受党建指导、便民服务、文化体验等一站式服务。这种“家门口”的服务模式,不仅拉近了党群距离,更让社区服务触手可及。

城南社区的“党建+康养”项目,正在书写温暖民生的新篇章。依托县妇幼保健院专业资源,社区构建起“党建+医疗+志愿+邻里”四位一体服务体系。建立老人健康档案1095份,实现建档老人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2024年,为105名失能和行动不便的65岁以上老人提供上门体检、上门诊疗、定期医疗回访等服务,一系列举措让医疗服务触手可及。更令人动容的是邻里中心里的温情互动:象棋比赛间传来孩童的欢笑,健康讲座上银发老人认真做笔记,党建服务与健康关怀在这里无缝对接。志愿者张阿姨感慨:“以前总担心独居老人,现在定期有人巡访,我们心里踏实多了。”

城南社区构建起“党建+医疗+志愿+邻里”四位一体服务体系。贺欢 摄

城南社区构建起“党建+医疗+志愿+邻里”四位一体服务体系。贺欢 摄

沿江社区的城市春天小区,见证着“红色物业”的破茧成蝶。物业党支部牵头,7名党员成为小区治理的“红色细胞”,楼长制让13栋楼都有了“主心骨”。曾经的瓷砖脱落、消防隐患,在党群议事会上化为具体行动:物业党支部协调资源,楼长挨家动员,业主共同筹资,问题逐个击破。2022年底,小区党群活动中心落成,图书室、健身室成为居民新宠。居民李女士点赞:“现在有事就找楼长,有难题支部帮忙,小区越住越舒心。”

振兴社区的暖心驿站里,快递小哥正在充电休息;城南社区的康养中心,老人享受着健康监测;沿江社区的小广场上,居民在健身器上挥汗如雨……这些品牌实践,不仅彰显了党建引领的强大动能,更让基层治理有了温度与质感。其品牌效应,正让党建引领成为基层治理最鲜明的底色。

一线实践

德星巷“1223”治理样本:

让群众从“旁观者”变身“参与者”

在佛冈县石角镇德星巷,这个无物管、开放式的老旧街区正上演着治理蝶变。曾经的管理难题,如今成了基层善治的鲜活样本。这背后,是“1223”治理框架的赋能,更是党建引领下的社区自治新实践。

“1223”治理模式以1个党建核心为引领,构建2项制度、打造2支队伍、夯实3大元素,织就了一张基层治理的精密网络。

“1223”治理模式织就一张基层治理的精密网络。

“1223”治理模式织就一张基层治理的精密网络。

“有问题找花姑”,是德星巷居民的共识。退休老党员朱永花带领的居民理事会,是这张网络的关键节点。作为“党总支领导、理事会管理、居民共治”格局的核心,理事会已接待居民千余人次,化解矛盾三百余件。从台阶涂漆到安全隐患消除,居民的大小事,都有人管、有人干。

制度的力量,在德星巷彰显无遗。自治章程让住户从“旁观者”变身“参与者”,专职楼栋长制与兼职楼栋长形成治理双保险。红旗楼栋评比、梯长岗位设置,让楼群治理精准到户。居民在角色转换中,既当“主人翁”又做“监督员”。

人才是社区治理的活水。德星巷挖掘“调解能人”“议事能人”“服务能人”,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书法班、绘画赛等活动,让社区充满活力。而20人志愿者队伍与积分评比的结合,则让志愿服务成为社区治理的亮丽风景。

“微网格”撬动“大治理”,是德星巷的又一创新。网格员与楼长信息员联动,建立问题“快办快结直通车”机制。此外,邻里中心的升级,则让社区服务有了实体依托。阅读室、小厨房、幼儿玩耍区等功能区,满足居民多元需求;每年50余场主题活动,更让邻里情在互动中升温。

德星巷的实践证明,党建引领下的“1223”治理框架,不仅激发了基层治理新效能,更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多元融合”的转变。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黄剑琴 贺欢

通讯员:刘铖 万清珂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曾亮超(除署名外)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林伟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