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和AI教育,广东为何抢先?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默 达

4月10日,广东在教育领域连续使出两个“大招”——一是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广东电视门户上线之际,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五项举措”;二是公布广东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2+1”方案。

00:26

广东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方案:1-4年级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

教育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教育,很容易让人“傻傻分不清楚”,因为它们相较于传统的,依托于课堂、书本、教材的教育模式而言,都是运用新技术的新事物。它们也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比如智慧教育平台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优课,而“AI+学科”的探索则会拓宽知识的应用领域,为学生打开一扇崭新的大门。

而它们深层次的共性目标,在于回答好“如何育人”这一基本问题。广东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强教育新基建支撑力、提高平台智能化服务力、提升教师数字胜任力、强化优质内容供给力、激发湾区合作创新力,最终的落点都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这件事,广东一直在做。比如,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上,广东全省中小学实现宽带接入率100%,课室多媒体设备配备率超99%,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多媒体教学设备更新升级;比如,在打造平台方面,广东科技企业密集、文化资源丰富、媒体参与度高,融合创新的例子数不胜数;再比如,广东在师资和课程资源共享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送课下乡”“名师课堂”颇具成效。

“五项举措”,着眼的也是当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广东在校生数量超2870万,居全国第一;有各级各类学校超3.7万所,城乡之间、各个区域、不同学段学生教育需求差异较大,迫切需要高质量、体系化、多类型的数字教育资源。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对人文素养的要求同样不断提高,学科间的融合创新产出崭新成果,传统的教育模式有其局限;接受教育的情境和环境也日益丰富,通过家庭教育、课外实践、社团活动进行深度学习的需求亟待满足。种种因素下,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运用更多新技术、新资源,产出新成果。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之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是一个鲜明标志,它正深度重塑教学内容、评价标准、学习生态等多个环节,面向未来探寻新的契机。2024年底,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鼓励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普适化教学资源,推动规模化教师供给,并做好城乡统筹工作。然而舆论对于人工智能教育仍然存在许多疑虑和误区,部分教师存在“技术恐慌”或是“工具依赖”,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争议性的事件,比如“AI代写寒假作业”“高校禁用AI辅助生成”等,亟须制定规范、厘清边界、回归育人本质。

广东此次发布推进中小学生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2+1”方案,确实走在了全国前列,体现出基于国家战略导向、技术革命机遇、现实问题破解和长远发展需求的多维考量。从发布会上“AI教育不是编程课”“确保人工智能教育不落一校、不落一生”等接地气的表述,到文件中不同学段不同课时不同课题的明确规定,再到对学生和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出的探索性评价标准,实践性、可操作性较强,也回应了社会的关切。从长远的人才需求来看,中小学阶段夯实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基础,也有助于培养未来“人工智能+”的复合型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智力支撑。

把握时代浪潮,广东大有可为。期待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助学、助教、助研、助管、助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全过程的教育数字化,促进莘莘学子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编辑 张梦圆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