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封开构建国企“三化”体系,探索县属国企改革有效模式

南方+

近期,广东省基层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出炉。《肇庆封开构建国企“三化”体系探索县属国企改革有效模式》榜上有名,成为肇庆市2个入选案例之一。

县属国企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参与者、有力推动者。在过去,封开县县属国企存在资产分散、管理低效、收益低下等问题,这也成为了封开县国企走好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掣肘。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近年来,封开县对县域国企实施资产重组、架构重组、业务重建等改革措施,构建起了资产集约化、治理现代化、经营多元化的“三化”体系。经过改革后,封开县国企整体资产规模从2023年的13.56亿元提高到当前的60亿元,净利润由约600万元增加到约3200万元。

扩大规模、提高盈利,这是这场改革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效。更深层次而言,这场“摆脱包袱”的自我革新,也是为封开接下来“施展拳脚”,继续做强县域经济的“热身运动”。

封开县属国企承接的项目业务领域覆盖新能源、农业、林业、建材资源、码头运输、文旅、食品、工程建设、土地整治等。资料图片

资产集约化壮大国企资产

所谓“三化”体系,是封开县针对过去县域国企中存在的资源小而散、机构架构不合理以及业务效益低三大问题所开展的改革。不难看出,这一体系的建立,是对县域国企所面临的自身和外在困境的“破枷”。

首先是针对资产的改革。自去年以来,封开县通过内外联动凝聚改革力量。针对非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资产的不同整合需求,建立权责明晰、决策高效的多部门协同机制,制定实施国有资产整合方案。在此基础上,封开县组建了一批专业的队伍力量,以市场化理念整合国企资产。

而为了让国企资产能够更好发挥作用,壮大国企资产,封开县采取的则是“化零为整”战略以破解县属国企小、散、单一资产的问题。为此,封开县拉网式排查全县国有资产底数,将国有固定资产、权益类资产等注入县属国企,重点引入优质股权资产、特许经营权类资产和国有农林资源类资产,同时推广“补改投”等奖补方式扩大国企资产规模。

在实现国企资产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封开县通过优化资产组合、联动上下游资产主体、转变运营方式等措施,构建起了综合性融资体系,并获得8家银行总金额超9亿元的授信,进一步壮大了国企资产规模,更有力解决县域发展融资难题。经过资产改革,封开县国企经营性资产规模壮大了442%。

治理现代化助国企“肌体强健”

做好国企改革,需要与之相适配的机构和人员制度作为支撑。过去数年间,封开县重点解决了县属国企中存在的机构老化、结构臃肿、人员老弱、依赖政府、效率低下等问题,推动了国企的机构撤并、条块整合和人员裁撤等改革,促使国企改革发展实现肌体强健。

在机构改革上,封开县厘清政企分离遗留问题,财政和国资监管部门负责宏观管理和政策制定,公有资产中心负责日常监管和经营指导,县属国企负责具体经营活动,推动财政、国资监管、金融部门“三位一体”发展。

同时,封开县为了提升国企管理效能,启动了一级公司扁平化大部制管理改革,重组了县国企集团总公司内设部门,以实现财务统一管理和业务高效运转。对于二级公司,封开县按行业分类整合了15家国企,重组2家,注销12家,成立以县公有资产公司为母公司的集团公司,通过专业子公司进行具体运营,重点培育矿业等优势板块核心竞争力,做到每个板块均要有若干项能养得活、撑得起、有特色、有扩张活力的主营业务,特别是在矿业等优势板块业务培育出核心竞争力、核心盈利力。

在人员配置和薪酬制度上,封开县国企完成总公司董事会换届,选拔了一批年轻、学历高、懂技术的新董事会成员为国企“掌舵”。并且聘请职业经理人运营县属国企,建立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优胜劣汰管理制度,实现了人才活水的不断涌动。并且全面实行市场化结构薪酬制度,优化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比例,提升国企员工干事创业积极性。

激活国企发展动能

要激活国企的发展动能,摆脱效益低的不利局面,关键是要让国企有盈利业务经营,这就要求封开县开源节流“两条腿走路”。

过去,封开县存在一批连年亏损的“僵尸企业”,这些企业占用国企资源,却连年亏损。对此,过去数年间,封开县不断优化经营业务,彻底清理“僵尸企业”,对封开县建筑基础工程公司等一批已被吊销执照的企业进行注销处理,对封开县医药总公司等一批转制留守企业进行清产核资,有留存价值的划归县属国企管理,无留存价值的直接注销。

在拓宽国企业务面上,封开县一方面积极承接县内公共停车位新能源充电桩、公共建筑及其他公共区域光伏资源等特许经营类项目,另一方面通过引进社会资本、优化业务流程、精简人员架构等方式提高肉联厂、民爆、汽车检车线等业务经营效益。目前,封开县通过积极承接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通过并购工程公司、与大型央企合作等方式,参与平凤镇大宗农产品交易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国企营业收入约1.5亿元,创造利润约1000万元。

如今,封开县属国企承接的项目大幅增加,营业收入从1.08亿元增加到1.64亿元,业务领域覆盖新能源、农业、林业、建材资源、码头运输、文旅、食品、工程建设、土地整治等,实现了质和量双双提升。

南方+记者 卢逸轩 刘亮

编辑 唐锦洪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