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在广东省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教育厅向社会公布了《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份文件。这是广东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举措,也是以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广东现代化建设的大事要事。
“2素养1纲要”方案(以下简称“2+1”方案)由广东集中组织高校人工智能教育专家、中小学信息科技骨干教师协同研制,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师资建设、培养目标等方面,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提出具体要求,为各地、各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基于国家平台整合人工智能进行教学创新,开展师生人工智能素养评价提供参考。
帮助学生从技术使用者向技术设计者进阶
广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林如鹏在会上介绍,两大“素养框架”教师素养框架包括意识理念、知识技能、实践应用、专业发展、社会责任等5个维度。学生素养框架包括人智观念、技术实现、智能思维、伦理责任等4个维度。
素养框架既注重教师素养和学生素养的内在统一性、整体性,又各自侧重教和学、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可持续发展。
《课程纲要》对人工智能课程的性质、目标、结构、内容与学段要求、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课程实施与评价建议、课程管理与保障进行了规范。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数据、算法、算力等核心概念、发展人机协作思维,践行安全、包容、公正的伦理准则,助力学生从技术使用者向技术设计者进阶,培育兼具家国情怀、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全国率先,构建师生AI素养框架
“2+1”方案有哪些亮点要点?
首先是系统推进,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林如鹏表示,方案从目标层提出了师生素养框架,明确了师生素养能力坐标,从路径层制定了《课程指导纲要》,提供了从课程到课堂的实施路径。解决各地在人工智能教育落地方面“有目标可依、有课程可用、有教师可教”的问题。
同时,在全国率先提出中小学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明确了三级指标,进行了具体化描述。尤其是《教师素养框架》,从意识理念、技术能力、教育应用、专业发展以及社会责任五大维度分别回答了智能时代教师的职业使命、必备能力与责任担当,为广东中小学教师系统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提供了指引。
全链闭环设计,课程可落地、可评价。广东着力建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全链条AI育人体系。课程纲要明确了广东人工智能课程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人智观念、技术实现、智能思维、伦理责任。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明确了学段目标,在课时安排、资源开发和平台支持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注重可操作性和灵活性。比如课时方面要求原则上小学1-4年级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小学5-6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初中7-8年级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高中阶段在信息科技和通用技术等国家课程实施基础上,在高一或高二不少于每两周一课时,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的创新。
方案提出,要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议采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活动记录表、学习数据、作品评价、量表测量等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鼓励各地探索将人工智能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等,鼓励各地加大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投入。
林如鹏透露,目前广东正在制定AI工具与国家平台融合应用指南,以国家平台为枢纽,对如何基于国家平台进行AI资源共享共建、AI课堂教学创新给出“基本式+变式”的应用模板和参考范例,共同促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人工智能应用深度融合,形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的“广东方案”。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丨许俊仟
【本文责编】蒋玉
【频道编辑】李卓华 莫群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郭芳 蒋玉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