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家居零售巨头,一直上演着红星美凯龙(601828.SH、01528.HK)和居然智家(“居然之家”前身,000785.SZ)“两虎相争”的舞台剧。不过,从近期这“两虎”发布的2024年“成绩单”来看,两者的表现在股东们眼里,大概率都只能用“不好”来形容了。
南方+房产频道记者从红星美凯龙3月27日披露的2024年业绩报告看到,这家多年来一直号称规模领先的家居行业龙头企业,去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8.21亿元,同比下降32.08%;归母净利润亏损29.83亿元,上年同期亏损额为22.16亿元,亏损同比扩大34.61%。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继2023年首次亏损后连续第二年亏损。(登录南方+房向标,了解更多上市企业信息)
红星美凯龙A股财务指标变化 东方财富网截图
无独有偶。3月28日,居然智家也发布了本公司的2024年度业绩快报。快报显示,2024年该公司实现营收129.66亿元,同比下降4.04%;归母净利润8.83亿元,同比下降32.08%。
居然智家业绩快报
与自己的老对手有点不同的是,居然智家2023年归母净利润虽同比前一年下滑了21%,但多少还是为股东赚了一点钱(13亿元)。之所以断然股东对其业绩可能不会满意,是因为如果算上2024年,居然智家净利已连续三年下滑。面对股东们的注视,高管们需要检讨的,不仅是公司的赚钱能力每况愈下,而且从2023年底开始,就不得不因经营问题频频为子公司的新增贷款做担保,这给外界感觉,就像是高管们没干好。
红星美凯龙和居然智家核心财务指标对比
每到家居零售行业的上市公司财报发布季,业内人士总是忘不了将红星美凯龙和居然智家这两家头部企业的成绩一起摊在桌子上来对比。主要是,这两家公司的市场规模,确实都值得大家伙拿着放大镜,来好好研究一番,不管真心想向这哥俩学点经验,还是存心“鸡蛋里挑骨头”,趁机了解和掌握点老大哥们的软肋和短板,方便日后自家企业在公开“自我表扬”时,增加点论据和素材。
广州居然之家 冯善书 摄影
一般人认为,目前红星美凯龙与居然智家在全国市场规模上呈现交替领先的态势,但截至2025年,居然智家在卖场数量和区域覆盖上更具优势,而红星美凯龙在经营面积和品牌影响力上仍保持竞争力。
那么,到底各自控制的“堂口”真实数据是多少呢?
从市场覆盖与规模来看,截至2024年末,红星美凯龙已在全国布局405家家居建材店,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2个城市,总经营面积达到2032.57万平方米。
由于红星美凯龙对外打的是“3+星生态战略”的牌,其业务形态可理解成家电、家居、家装“三驾马车”共同推进不同赛道竞争。南方+房产频道记者根据财报拆解了一下,其自营商场77家,委管商场257家,合作经营家居商场7家,特许经营家居建材店33家,以上合计405家家居建材店/产业街。
那居然智家是多少呢?家然智家的业务生态是以大家居为主业、大消费为平台,业务涵盖设计和装修、家具建材销售、物流配送、家政服务、购物中心和生活超市等。由于其完整版的业绩报告要到4月下旬才披露,目前媒体公开报道能搜到的是截至2024年6月末的数据。记者留意了一下其官网,有一组数据是这样说的:截至2024年10月底,居然之家在全国累计开业家居卖场405家、购物中心4家、生活超市173家。但10月和6月仅相差了百来天,对比一下会发现两者没什么差异。因而,根据该公司此前的外宣口径,把409家卖场拆解开来就是,直营卖场85家,加盟卖场324家。由此可见,若仅从直营店这个核心指标来比拼实力的话,上面这些“一般人”的看法,确实并无太大问题,这“两虎”的综合实力可以用“旗鼓相当”来形容。
但从经营表现来看,2024年红星美凯龙收入为78.21亿元,归母净利亏损近30亿元; 同期,居然智家的收入为129.66亿元,归母净利8.83亿元。即使抛开同比增减幅度不讲,也可以看出后者切走的市场蛋糕更大些。
南方+房产频道记者还特意查了一下两家公司的净资产。截至2024年末,红星美凯龙的总资产为1186亿元,净资产为513亿元,其中归母净资产482亿元;居然智家的总资产为497.5亿元,净资产约为213亿元,其中归母净资产为203.3亿元。可见,居然智家的运营效率和运营能力高于红星美凯龙。
转型道路曲折,但前景仍然光明
对比两家公司的财报可以看出,虽然居然智家去年还在给股东贡献利润,但在企业运营上,他们面对的外部形势同样严峻,承受的压力也同样很大。
居然之家办公楼 来源:居然智家官网
为什么近两年持续亏损且2024年的亏损额还在扩大?红星美凯龙解释称,受国内经济形势和房地产家居后周期消费的震荡调整影响,行业加速出清,商场出租率同比阶段性下降;同时,公司对部分商户减免了部分租金及管理费;此外,公司调整战略与商场品类布局,引入家装、新能源汽车等品类,导致短期内相关收入呈暂时下降态势。
不过,真正拿着放大镜看过其报告的人都明白,这两年导致红星美凯龙持续亏损的最重要原因是,该公司领导层违背了2020年向投资者自愿出具的“不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也不会将物业用于房地产开发销售”承诺函,执意要在房地产行业“玩一把大的。”
殊不知,这一把竟然赌输了。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红星美凯龙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为910.42亿元,占资产总额的比例达到78.32%。2020年以来,其自有项目的利用率在不断降低。在自营商场和委管商场盈利能力都出现下滑的情况下,公司对在建项目的供血能力严重不足,导致很多在建项目因资金紧张而搁置。众所周知,近几年房地产行情并不好,2024年公司对投资性房地产估值下调超过14亿元,从而让当期利润产生19.32亿元账面亏损。这显然是战略决策失误。
另外,2024年6月,美凯龙第二大股东红星美凯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红星控股”因自身债务清偿困难,向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尽管红星美凯龙当时对外公告称,红星控股的重整仅涉及其自身法人主体,不会对公司现有或潜在的商户和消费者造成直接损失,但作为曾经的控股股东,红星控股的现状无疑会对市场对美凯龙的信心产生影响。
红星美凯龙卖场 来源:红星美凯龙官网
对于2024年的业绩下滑,居然智家也解释称,是因为受到国内经济形势波动和房地产市场周期性影响,家居建材市场存量竞争加剧,商户经营面临较大的压力,公司作为家居建材头部企业,为支持商户持续经营,给予优质商户部分租金及管理费减免等,导致租赁及管理业务收入出现阶段性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在居然智家身上还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把“居然之家”更名为“居然智家”,另一件是近一年内,居然智家竟然发生了7人次的高管变更,具体换了谁就不说了,读者可以到网上查公开信息。
看来,家居零售行业的这两只“老虎”是同病相怜啊。南方+房产频道记者注意到,今年4月8日,居然智家在湖北武汉开了一场主题为“智能家居产学研用”的论坛。除了受邀专家以外,居然智家董事长兼CEO汪林朋还登台讲话。
他讲到,当前智能家居行业面临设备数据孤立、安全标准缺失、传统场景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等核心问题。为此,公司提出大力推动企业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着力推动智能家居安全标准的建立、积极打造全新的消费场景三大转型目标。
由此可见,居然智家的掌舵人对智能家居的风口有种执念。汪林朋还在会议现场给外界用实物搭建了智能家居未来的四个消费场景,即:人、车、家三位一体的消费新场景;绿色低碳生活新场景;智能养老新场景以及生命大健康智能管理新场景。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未来出路,就是推动家居产业向“空间即服务”范式升级。居然智家作为家居行业的头部企业,始终秉持引领行业发展的使命担当。在人工智能深刻变革的时代浪潮下,立志为行业智能化转型发挥带头与示范作用。
居然智家的董事长兼CEO汪林朋 来源:居然智家官网
同行都记得,2023年底,在广州举行的另一场大型招商会上,汪林朋也曾登台演讲,并放言:“未来,居然之家将致力于成为家居实体商业第一运营商,在行业间构建实体商业数智化转型的升级样板。”
对于未来经营计划以及如何扭亏,红星美凯龙在年报中则表示,为顺应一站式消费需求趋势,公司将继续深化“3+星生态”的践行,打破家电、家居、家装边界,在强化家居主赛道护城河的同时,强势拓展新品类、新业态,打造“家消费生态聚合场”,从而夯实红星美凯龙的行业龙头地位。对未来的消费场景,红星美凯龙看到的前景似乎与对手并无不同。譬如人车家一体化。
除了上面这些蓝图,目前深陷业绩下滑泥沼中的红星美凯龙,似乎更寄望于大股东的输血和帮助,并直言:“除了稳步打造融合创新生态推进高质量发展外,红星美凯龙也加速与大股东建发股份的战略协同,覆盖电器、汽车、家装、地产等业务,寻找新增长点。”
自建发股份入主红星美凯龙以来,双方在管理体系、经营管理、业务发展等层面不断进行提升和优化。其中,在管理体系上,红星美凯龙不忘强调,该公司始终保持着由建发方面出任董事长,红星美凯龙创始人车建兴出任总经理的管理格局,这有利于进一步多层次推进美凯龙与建发体系内公司深度协同、资源互补、业务拓展。
有专家指出,当前家居建材消费从增量转向存量,叠加电商分流,商场流量腰斩。2024年21家上市建材家居企业中仅1家实现营收正增长,行业整体陷入“价格战+库存高企”的恶性循环。头部企业加速下沉,中小品牌恶性竞争,渠道成本居高不下。
但家居卖场的未来机遇也比较明显。从政策支持来看,2025年“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被列为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首,“以旧换新”“国补”政策持续发力。家居卖场作为终端消费的重要渠道,能够充分利用政策红利,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拉动消费增长。
同时,国内的消费升级也是一个趋势。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家居产品的需求从单纯的功能满足转向对生活方式的追求。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设计和个性化,这为家居卖场提供了转型升级的机遇。家居卖场可以通过引入更多高端品牌、提供定制化服务等方式,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家居生活的需求。
此外,龙头企业高管经常挂在嘴边的数字化转型、一站式消费需求,也将给行业带来新的风口和机会。一位老行尊告诉南方+房产频道记者,“只要房地产止跌回稳、持续向好,家居卖场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对外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度,未来的发展空间仍然是巨大的。”
◎相关报道
南方+记者 冯善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