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喜!广东发现新物种!颜值很高!以这个人的名字命名→

广东共青团
+订阅

广东韶关丹霞山,无数赭红色的峰林如同大地凝固的火焰。这里不仅是联合国认证的世界自然遗产,更是一座孕育生命奇迹的天然实验室。近日,中山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的联合科考队在这片被誉为“中国红石公园”的赤色秘境中,发现了第51个新物种——昭璇梨。

生长在陡坡上的昭璇梨。

生长在陡坡上的昭璇梨。

这是丹霞山拟建国家公园区域累计发现的第51个新物种。近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廖文波、凡强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刘彬彬副研究员团队在国际植物分类学刊物《PhytoKeys》合作发表了此项研究成果。

独一无二!

目前仅在丹霞山被发现

昭璇梨(Pyrus zhaoxuanii)像粤北山地中披荆斩棘的“孤独守卫者”。这位深藏于丹霞地貌中的“极限运动专家”,目前仅在丹霞山被发现,堪称丹霞红层生态系统的“独家代言人”之一。

科研人员正在采集样本。

科研人员正在采集样本。

当科考队员在丹霞山海拔200-600米的陡坡上发现昭璇梨时,这群“矮个子勇士”正在以一种惊人姿态诠释着生存智慧。“相较于常见的豆梨,昭璇梨为灌木而非乔木,有更小的倒卵形叶子和更短的叶柄,长有密集的枝刺,能更好地适应丹霞地貌陡坡干旱的生境。”凡强教授介绍道:“目前,昭璇梨仅在广东丹霞山有记录。”

这种独特的形态,或许正是植物对抗丹霞地貌“顶平、身陡、麓缓”特征的生存智慧——在垂直发育的砂砾岩上,唯有紧贴岩壁、减少蒸腾才能更好地存活。

昭璇梨。

昭璇梨。

通过对收集回来的样本进行形态学研究和系统发育分析,团队确认了这是一个未被发现的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昭璇梨”。

昭璇梨花解剖图。丹霞山管委会 供图

昭璇梨花解剖图。丹霞山管委会 供图

这种曾被误认为豆梨近亲的植物,最终通过基因组重测序揭开了身世之谜。为了确认昭璇梨的分类地位,科研团队采集了丹霞山内3个昭璇梨居群与4个豆梨居群共10个个体,进行了基因组重测序。学者们使用了系统发育基因组学与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方法,证明了昭璇梨是独立于豆梨的一个全新物种。

昭璇梨与豆梨的遗传差异,堪比非洲草原上长颈鹿不同物种的基因鸿沟。这种用分子生物学验证的独立物种身份,让昭璇梨摆脱了“豆梨替身”的身份,成为丹霞山“孤岛效应”孕育的又一位红岩精灵。这项发现不仅为植物分类学提供新范式,更揭示了丹霞山作为“物种演化实验室”的独特地位。

新物种命名致敬曾昭璇教授

昭璇梨的命名背后也有段故事。它所致敬的著名地理学家、丹霞地貌研究学者、中山大学杰出校友、华南师范大学地理学系曾昭璇教授(1921-2007),正是八十年前手持地质锤丈量丹霞的先驱。

美丽的昭璇梨花。

美丽的昭璇梨花。

曾昭璇师从岭南近代地理学大家吴尚时教授,曾作为助手与吴尚时一道赴丹霞山开展调查研究,系统论述了粤北红色岩系的地质和地貌,并首次科学分析了丹霞地貌的成因。20世纪70年代,曾昭璇首次把“丹霞地貌”按地貌学术语使用,在国内外影响深远。他也对丹霞山的保护和利用管理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在他心目中丹霞山就是举世无双的“中国红石公园”。

学者们表示:“中山大学分类学团队认为,早期开展丹霞地貌研究的学者特别令人钦佩,以与丹霞地貌演变极为相关的新物种来命名、纪念诸位先贤是非常合适的。因此,相关团队将陆续发表植物新种分别命名为彭华柿、黄进报春苣苔、景兰景天、国达铁角蕨,到今天的昭璇梨以纪念诸位丹霞地貌研究前辈。”

“新种的发现有偶然性,但科研人员仍然希望在丹霞山能再次发现下一个植物新种,以纪念地质学家吴尚时先生。”

丹霞山目前已发现51个新物种

“丹霞山拥有的特殊丹霞地貌,在中高海拔地段以红层出露和旱生性沙砾岩为特征,在峰丛、峰柱区形成独特的孤岛效应和热岛效应,生物区系极易与地质发生协同演化,因而成为极具特色的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廖文波教授说。

迄今,学者们已经在丹霞山发现丹霞梧桐、丹霞兰、丹霞小花苣苔、丹霞堇菜、广东锦槽蛇、丹霞瘦脐菇、彭华柿、黄进报春苣苔等51个新物种,其中植物新种25个,占据了半壁江山。

黄进报春苣苔。

黄进报春苣苔。

在已发现的丹霞山植物新种中,乔木有丹霞梧桐、丹霞山冬青,灌木有彭华柿、昭璇梨、香花荛花,禾本科竹类有丹霞刚竹、丹霞单支竹、小麻竹、撑蒿竹,与真菌共生植物有丹霞兰、广东假野菰。

彭华柿。

彭华柿。

此外,这里还有极度耐干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如丹霞堇菜、丹霞铁马鞭、景兰景天、东方卷柏,有丹霞小花苣苔、黄进报春苣苔、丹霞山过路黄、霞客麟毛蕨、国达铁角蕨、丹霞山天葵等喜欢阴湿环境的植物,充分反映了丹霞山植物多样性和地貌多样性之间存在的可能协同演化关系。

丹霞山成为地球关键地带

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

随着国家公园创建的推进,丹霞山正从传统的地貌研究基地,升级为涵盖生物多样性、生态演化的综合科研平台。

丹霞山保护管理机构负责人表示,丹霞山独特的孤峰、陡壁与深谷生态系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科研价值,今后将继续与广大科研单位合作共同推进丹霞生物区系研究。

“近期丹霞山正在与中山大学、华南国家植物园、韶关学院等联合开展丹霞山特有种繁育、丹霞山树木园建设以及丹霞山自然科普教育和社区发展等工作,欢迎更多专家学者加入进来。”

丹霞山持续发表新物种表明,丹霞山不仅是丹霞地貌地球科学研究基地,还是地球关键地带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绿意盎然、生态优美的丹霞山一直与绿美广东同频,生动演绎着绿色如何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来源:广州日报,图片由受访科研团队、丹霞山管委会提供

编辑:bubble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