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灰房”变“活空间”,禅城基层各有妙招

南方+

走进南庄镇绿岛社区誉湖小区桐花益家通识科普服务中心(下称“桐花益家”),古筝、古琴、舞蹈、陶塑等公益课程免费向居民开放,让这里成为了小区公共生活最热闹的地方。

桐花益家是小区公共用房从“吃灰”到“活化”的典型。近年来,在禅城有越来越多的住宅小区公共用房正在实现这样的蝶变。

这背后离不开党建引领小区善治的推动作用。4月9日,禅城区2025年第一期“书记有约”暨“禅城520善治”品牌现场交流会就在桐花益家举办。全区各镇街多个社区代表围绕小区公共用房如何活化开展了交流,以此为切入点,探索“禅城520善治”之道。

“书记有约”分享会聚焦社区公共用房活化开展交流。  卢浩能 摄

“书记有约”分享会聚焦社区公共用房活化开展交流。  卢浩能 摄

小区闲置用房活起来了

当日,来自禅城各镇街社区的代表走进桐花益家实地考察,点赞了“吃灰房”变“活空间”的变化。

桐花益家是小区开放商配建的公共用房,和禅城不少物业小区一样,自建成之后这里一度闲置撂荒,不但“吃灰”,更因缺乏维护而出现部分房间、走廊的墙体渗水、空调损坏等问题。

居民需要公共活动空间,闲置用房需要修复并“活起来”。针对这种情况,区委组织部牵头出台了《禅城区社区配套公共服务用房活化利用工作指引(试行)》,创新推出公共用房活化新路径,明确活化的目标、要求、措施和流程。绿岛社区积极响应,于去年率先行动起来,以盘活公共用房为出发点,充分调研了解居民需求后,联动南庄镇相关部门制定了活化计划。

经研究后,南庄镇与绿岛社区决定引入第三方社会机构,对闲置公共用房进行改造盘活,并以此为载体优化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最后,来自河南兰考的桐花益家机构顺利进驻,把闲置场所改造成为了社区公共服务与文化活动空间。

截至目前,桐花益家已开设约530节普惠性课堂、59场公益服务活动,服务6000多人次,另外还开展经络拍打、芳香头疗等第二职业技能培训,投放价值约10万元的社区共享免租乐器25台,真正把惠民服务送到群众的家门口。

绿岛社区公共用房活化还走出了一条“公益+市场”的新路子。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林锦仪介绍,社区探索出“物业换服务”“运营收益反哺”等方式,与桐花益家约定,后者按照誉湖小区公共用房租金的市场评估价,提供一定价值的免费公益课程(公益服务券)作为物业租金置换,并定期向社区慈善基金捐赠一定比例的反哺金,即“一券一金”运营机制。

“这是一种社区运营反哺机制的创新。”林锦仪透露,桐花益家启用这4个多月来,已向社区慈善基金捐赠四笔反哺金合共2万元,后续将用于社区公共基础设施、民生实事项目等公益事业建设。

各出妙招活化公共用房

桐花益家的诞生,是“禅城520善治”品牌下的一个成功案例。

近年来,从“520善治小区”到“520善治社区”,禅城正积极打造“禅城520善治”品牌,响应“两社三中心”的建设要求,构建“一核多元、简约高效”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建设。

小区公共用房活化利用,正是其中的重要课题。

目前,禅城区正在全面推动公共用房活化,建立了公共用房存量底册和闲置用房名册,对去年摸底的104处闲置公共用房,按“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的原则纳入活化利用范围,全区4个镇街社区试点运营实现全覆盖。同时创新“以社养社”模式,以党建带群建,坚持不收取场地租金、不获取任何利益报酬,引入第三方机构整体或部分委托,常态化运营社区公共配套用房。

当日的“书记有约”分享会,禅城四个镇街的代表,分享了公共用房盘活的经验,并与各社区党组织代表现场探讨了活化的好办法。

南庄绿岛社区活化社区闲置公用房,为居民提供公益文化课程。  南庄镇供图

南庄绿岛社区活化社区闲置公用房,为居民提供公益文化课程。  南庄镇供图

南庄镇党建办主任雷梅介绍,南庄镇总结推广了绿岛社区“一券一金”机制,并成立社区公共用房活化专班,建立部门联动协同机制,摸清公共用房、居民需求、社会服务“三张清单”,深化“社区合伙人”运营机制,推动实现“以社养社”。

石湾镇街道泷景社区党委书记黄建淯分享了泷景社区公共用房活化利用经验。她介绍,泷景社区正在探索三种活化模式——通过“引入式”活化,泷景社区引入第三方合作机构打造了石湾首个活化社区公共用房阵地“泷心治慧之家”,并设立了泷景互助基金。通过“自助式”活化,社区通过“孵化+引入”的方式将周边居民组成的舞蹈队、瑜伽班、书法团、乐器队等邀请来到该阵地自由使用。此外,社区还尝试“嵌入式”活化模式,与广东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建立了结对关系,为后者提供场地支持,让后者策划公共服务。

张槎街道总结了盘活公共用房的“五举措”:“以社养社”,引入社会机构,构建“公益+低偿+市场”服务矩阵;“项目共建”,以党建共建为纽带,与共建单位实现公共服务资源整合;“组织合办”,例如智城社区党总支部、智博丽海小区党支部与小区业委会合办公益服务项目,实现协同治理;“部门领办”,将社区居民需求与街道各部门工作任务有机结合,把各类活动与服务下沉至社区公共用房;“物业协办”,彰显“红色物业”担当,为小区居民打造邻里餐厅。

祖庙街道则同样以党建引领为起点。在活化过程中,街道聚焦党建引领基层善治,链接各类社会资源,多方发力推动公共用房活化工作,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格局,规范公共用房活化机制,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让社区居民深度参与引入机构评审过程。目前,红棉社区和同兴社区已进入实际推进阶段。

在“小空间”书写治理“大文章”

禅城开展“书记有约”活动,不仅在于分享治理经验,更在于在提问交流中碰撞出解决问题的智慧与思路。

当日,在各镇街代表分享完经验后,台下便抛来了一个个提问。

“社区工作人员在公共用房活化、市场调研、管理监督等方面都不是专业人员,我们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在其中,社区的定位和角色是怎样的?”

对于这个问题,林锦仪颇有心得。“社区作为居民自治组织,要明确主导者的角色。”她表示,绿岛社区在活化用房时作了多轮的民意调查,详细收集了居民需求,并以此为导向开展后续工作。在监督管理上,社区会引入驻点律师、镇审计部门,以及有会计师资格的居民参与监督。

林锦仪还表示,社区发挥主导作用,还体现在联动上,通过“社区吹哨、部门报道”的机制,协调镇相关部门参与到实际的活化中。

“公共用房运营过程中如何做好安全风险防范?”

对此,黄建淯表示,首先要在运营协议签订中明确各方的权利和责任,运营方需要购买场地险等保险,而社区则要组织成立监督小组,定期开展监督,让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要通过优化资源,让公共用房真正有存在感,让居民有幸福感。”禅城区委编办主任、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郑洪深表示,从去年以来,禅城在社区公共用房活化利用上走出卓有成效、可复制的路子,获得了省、市的认可。

社区公共用房的“小空间”里,承载着基层治理的“大文章”。郑洪深表示,今后推进社区公共用房活化,要坚持党建引领做到“应用尽用”,坚持需求导向做到“应优尽优”,坚持多元参与做到“应移尽移”。“希望各镇街和社区要继续大胆创新,以改革创新的思维推动社区公共用房活化利用,提升社区运营力,将‘禅城520善治’品牌擦得更亮。”

采写:南方+记者 卢浩能

通讯员 禅组宣

编辑 黄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