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人”or“脂人”?千年前中医已对肥胖分类,你是哪一类?

广东健康头条
+订阅

当下,肥胖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健康问题。统计显示,我国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已超50%,2030年这一比例或将达70%。

肥胖不仅关乎外貌,还与多种疾病相关。今年是“体重管理年”,该如何管理身材、摆脱肥胖困扰?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管中药师杜婕莹指出,在中医领域,肥胖并非简单的“体重超标”,而是体质失衡的信号。

两千年前,《黄帝内经》就将肥胖划分成了“膏人”“脂人”,并揭示了肥胖与痰湿、脾虚、肝郁的深层关联。“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中医的体质分类符合内脏脂肪、代谢综合征等科学概念。”杜婕莹说,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与肥胖类型,才能找到合适的调理方法。

中医肥胖分型:“膏人”与“脂人”

■膏人:代谢紊乱的“苹果型”肥胖

典型特征:

①脂肪集中在腹部,形成“游泳圈”

②皮肤按压凹陷,恢复缓慢

③常伴口黏、体味重、大便黏马桶

脂人:均匀分布的“梨型”肥胖

典型特征:

①全身脂肪均匀分布,肌肉松软,皮肤光滑如蜡

②体重缓慢增长,常有家族肥胖史

杜婕莹指出,“膏人”内脏脂肪超标(CT显示腹腔脂肪面积≥100cm²),属于代谢高危人群。中医认为,根源在“脾虚痰湿”,即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导致水湿停聚成膏脂,也就是脾胃消极怠工,身体代谢不掉的湿气囤积成了肥肉“库存”。

而“脂人”则是以皮下脂肪为主(B超显示腹部皮下脂肪厚度>2.5cm),代谢风险较低,但长期可能发展为“膏人”。杜婕莹提醒,这类人群属于“易胖体质”,要格外注意饮食。

肥胖体质分类:痰湿、脾虚、肝郁

痰湿体质:黏腻的“代谢沼泽”

表现:晨起头重如裹湿布,舌苔厚腻,下肢浮肿

现代医学发现,这类人群血清脂联素水平较常人低15%—20%(脂联素可促进脂肪燃烧)

调理关键:茯苓15g+荷叶6g煮水,每日饮用

脾虚体质:生锈的“能量工厂”

表现:吃不多却易胖,饭后腹胀如鼓,肌肉无力

临床医学发现,脾虚导致胰脂肪酶活性降低30%,脂肪分解效率下降

调理关键:山药小米粥+餐后按揉足三里

肝郁体质:压力型肥胖的推手

表现:压力大时暴饮暴食,女性多见腰腹“救生圈”

目前已经被证实,长期焦虑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促使脂肪向腹部聚集

调理关键:玫瑰花5朵+陈皮3g泡茶,配合拍打腋下极泉穴

中医减肥“秘诀”:体质调理三步法

膏人(痰湿型)

饮食:早餐玉米须粥,晚餐冬瓜汤,忌冷饮

运动:每天快走40分钟(最佳时段:上午7—9点脾经当令)

外治:艾灸中脘穴+丰隆穴,每周3次

脂人(均匀型)

饮食:三餐添加魔芋、海带等高纤维食物

运动:HIIT训练(每周3次)+八段锦(每日晨练)

茶饮:山楂10g+决明子6g煮水,促脂肪代谢

■肝郁型(压力胖)

情绪管理:每晚9点前用柴胡6g+薄荷3g泡脚

按摩:睡前推肝经(从大腿根部推至膝盖)

食疗:黄花菜瘦肉汤(疏肝解郁)

杜婕莹解释,减肥不是对抗身体,而是读懂体质。“中医减肥的精髓在于‘因人制宜’。”她表示,膏人要化湿、脂人要通滞、肝郁要疏泄。认清体质,才能让减肥事半功倍。

测试:

晨起观察舌苔——

✓ 苔白厚腻:痰湿体质

✓ 舌边齿痕:脾虚体质

✓ 舌边发红:肝郁体质

采写:南方+记者 刘汉能 通讯员 李敏

设计:李婷婷

编辑 钟烜新 陈梅玉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