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我宣传,为何屡屡“翻车”?

南方评论
+订阅

叮咚快评

文| 默 达

近日来,武汉大学一篇名为《游戏少年逆袭发顶刊,武汉伢李展拿下雷军奖》的推文在网络上引发争议。争议的点主要在于学生的科研“逆袭”经历,以及其与女友的分工情况上。

文中写道:“(李展)与文科生女友形成最佳拍档,她包容他不同寻常的生活作息,包揽三餐家务,让他无后顾之忧。李展则用理科思维影响女友,鼓励她进行交叉学科的探索”,被一些网友认为充满刻板印象,缺乏教育意义。

图源“武汉大学”微信公众号

图源“武汉大学”微信公众号

这并非孤例。此前每逢毕业季,部分高校的公众号都会准时产出一批“全员保研寝室”的宣传稿,套路化的写作让许多学生感到厌倦;

浙江大学对竺可桢奖学金获奖者的宣传中,使用了“24/67656”的争议表述,令一些未获奖的学生感到不适,表示“人不是数字,我拒绝做分母”;

就在一周前,海南师范大学宣传其讲师在《自然》杂志发文“零的突破”,被网友扒出只是一封“读者来信”,随后以删除尴尬收场。

另有部分宣传稿中透露出“学术不端”“来路不正”的蛛丝马迹,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究竟是读者的口味“变刁了”,还是高校“没招了”?细读这些“翻车”的推文,有一点很值得反思——推文背后的团队并非敷衍了事,恰恰是太想出新出彩,以至于“用力过猛”。

比如,用数字做文章,却选择了不恰当的统计标准,进而形成“拉踩”;再比如,炒作“全员保研”的概念,盲目跟风,却并未深究其背后的含金量如何。

武大此次引发争议的推文同样是如此,从文章的标题可看出,作者的本意是希望“反套路”,塑造一个浪子回头、努力拼搏且善于调控自我的学霸形象,然而最终却避免不了陷入“全方位造神”的怪圈之中:在科研等环节含混不清,对于进组和查重等问题的介绍缺乏常识;在生活方面的描述却又牵强附会,将个人习惯和私人问题上过分拔高。若文章本身就存在硬伤,也无怪网友上纲上线。

更进一步来看,无论是学生眼中还是网友心里,“优秀”的含义在不停发生转变,高校推文的风格不妨也因时而变。大的成绩有大的写法,小的进步也有小的切口,科研学术、社会实践与日常生活并不直接相关,也不一定要打造“六边形战士”。关键是要做到实事求是、接地气,真正去了解并尊重受访者的人生经历。社交媒体的争议声中,有知情人为当事人澄清,称“确实付出了很多努力,不应以偏概全”,也有本校的学生翻出此前的宣传推文,探讨写法上的参差。

推文不是表功,更不是说大话,它不仅是对优秀个体的展示,更是传达出学校的育人理念,激励着更多同行者追求卓越,有着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既然是希望“分享光亮”,不如将调门放得低一些,展示优秀的更多可能性,体现大学的包容度;让目标离得近些,看到普通人努力的价值,给读到的人一个奋斗的理由。

理性看待争议,从中汲取教训,真诚回应,绵绵用力,或许才能让更多榜样真正走到读者心中。

编辑 张梦圆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