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天味业披露年报。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约269.01亿元,同比增长9.5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63.44亿元,同比增长12.75%,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
已拥有逾400年历史的海天味业,历久弥新。就在今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新一期全球制造业领域“灯塔工厂”名单,海天高明工厂凭借着突出的数智化转型成果,成为全球首家也是唯一一家酱油酿造行业“灯塔工厂”。
海天不仅传承古老的酿造技艺,也在创新中寻求发展。成为传统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近日,南方+记者走进海天“灯塔工厂”,探寻海天味业的现代化转型之路。
大与小
酱油的主要原料是黄豆。黄豆很小,但在海天,却成就了一个巨无霸的“酱油王国”。
每一个初次到访的游客都会惊叹于它的规模。“我们的生产基地占地3000亩,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酱油生产基地。”工作人员如是介绍说。
所见之处,也无不是以大著称。仅仅是超大型天然阳光酿晒场,面积就达60万平方米,相当于1400个标准篮球场。
巨大的360°立体发酵罐,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闪,林立着发酵罐让来访者仿佛走进了钢铁罐林世界。
海天自主研发的制曲圆盘,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单次制曲的投料量大幅提升。这一技术成果,不仅推动了调味品行业发展,也造福了整个酿造行业。
尽管是巨无霸的工厂,海天却对每一个细节都有着近乎执拗的追求。
传统酱油酿造需要经历119道工序,1000多个传统人工操作场景。比如说,黄豆的质量直接关乎品质。相比过去靠人工筛选,海天创新研发“AI豆脸技术”,通过快速对比、分析,确保黄豆每一颗都是精选。
“每颗黄豆都有拍照。”海天味业代表黄树亮说,一年下来,大约有2.5万亿颗黄豆被严格遴选出来。
工业时代,最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无疑是规模经济,但在数字化时代,海天奇迹般出现“大象转身,也能很快”的现象——海天够大,却能从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处改善生产,轻盈起舞。
快与慢
海天生产基地,大部分区域都是处于安静状态。但“静”的背后,是一场蓄势待发——海天不惜以时间为代价,把生产“慢”下来。
在发酵环节,360°立体发酵罐不仅可以实现控氧、控温、控湿,内部还有定时搅拌功能,让每一滴酱油承接大自然的“恩宠”。
“每一滴海天酱油都是来自天然的阳光酿晒”,在天然晒场,巨大的招牌让游客驻足。
酱油要在阳光下晒制3-9个月,时间长短取决于酱油的品质需求。这种传统的晒制方式,是机器无法完全替代的,它赋予了海天酱油那独特的香味和醇厚的味道。
经过前面充分发酵和酿晒两道大工序后,整个生产如同被突然摁下了快进键,原本以年、月为单位的进度条,突然加速到以天、小时乃至秒计算。
密集的发酵罐由316L食品级管道连接,灌装车间一瓶瓶酱油在生产线上运输,包装车间机器人将一箱箱成品打包运送入库。整个厂区却几乎看不到工人的身影。
“仅仅是一条线,生产量就达到5.2万瓶/小时,平均一秒14瓶下线。”黄树亮说,快的同时,海天称重式罐装技术所达到的精度是3克,也就是说,是比A4纸还轻的误差范围。
持续的数字化锻造,让海天味业有了极高的柔性。面对消费端的变化,海天味业不断推陈出新,目前生产的产品涵盖酱油、蚝油、酱、醋等超1300个SKU。
由参数、算法、模型等构成的“精密方程式”,构成了海天的创新密码——只要设置好参数和配料,生产线就能自动配比。对一些差异较大的产品,车间能做到一小时就转生产线。
“高峰的时候,我们依然能从生产到物流全流程一气呵成。”黄树亮说,数字化已经是必由之路。
守与创
传统酱油酿造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但工艺要求极高,且工序繁多复杂。
与此同时,每个师傅的“手艺和舌头”决定了酱油的风味和品质,但要实现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品质稳定,这样的方法就会存在不足。
作为中国酱油行业的龙头企业,智能化转型没有参考可依。如何让“老字号”历久弥新?
海天“灯塔工厂”给出了答案。经过数十年的不断积累,海天融合了先进的5G、AI、大数据等技术,并将其覆盖到每一个生产工序,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不断革新传统工艺,保证正宗中国味。
AI豆脸技术、AI电子鼻技术、AI精准灌装、在线NIR光谱分析……行业多个“首创技术”,帮助海天实现了全流程的AI赋能。
这背后,是强大的研发投入。数据显示,海天味业2024年研发费用达8.4亿元,占当年营收比例3%左右,在调味品行业处于前茅,每7位员工中就有1名技术人员。
以制曲为例,传统工艺需要老师傅们看管,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观、闻、摸,判断曲料的变化,老师傅的手艺就是标准;现在,浓度、咸度、甜度等口感参数,逐步变更为理性客观的数据指标,保证产品风味始终如一。
再比如,在酱油品鉴环节,海天创新研发的“AI电子鼻技术”,通过智能嗅觉感官分析系统,采集超百种香气,构建了“酱油香气库”,可以赋能员工快速检测产品香气质量,检测结果自动传递给产线员工和质量工程师,对酱油香气进行智能评级,保证产品品质。
这使海天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从一颗黄豆到酱油海天设置了494道2000余项检测指标,严格把关产品品质,并通过“一物一码”实现全生产流程可追溯。
仅仅是黄豆,从土质检测到入仓后不定期检测,共有10道检测关口、280个检测指标,其中有7个指标高于国家标准,国标之外还增加了22项要求。
“质量就是生命,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妥协的。”黄树亮说,在灯塔工厂评选过程中,让评委们赞不绝口的,也正是海天利用智能酿造技术,既保留了正宗风味,又为品质加分。
“守拙择善,务实创新”,已成为这家跨越四个世纪老字号的核心价值观,在传承传统酿造技艺的基础上,不断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升级工艺流程,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在海天,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产业创新则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奔赴。
新与旧
实际上,在入选“灯塔工厂”前,海天一直是整个酱油行业数智化转型的探路者、先行者。
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海天就在行业率先开启了自动化、智能化探索。1994年,海天启动酿造生产线全面自动化,将传统酱油酿造中相互独立的工序自动化串联。到2008年,海天开始推动信息化生产,通过构建MES、SAP等信息化系统,提高业务流程透明度。
产业转型绝非空中楼阁,而是传统产业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传统产业“发新芽”、新兴产业“生强枝”。
摘得全球首家酱油酿造“灯塔工厂”称号;以2560亿元估值排名《2024胡润中国500强》榜单第28位,成为前50名中唯一上榜的调味品企业,稳居行业第一;位居全球调味品企业前五,在国内调味品市场排行首位,市场份额超过第二名两倍,酱油、蚝油产品销量多年位居国内调味品市场第一……
海天味业成功将“打酱油”的传统产业打造成为数字化、智能化的建设标杆,为传统产业转型注入强大动力。
其实,传统产业关系国计民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截至目前,全球189家“灯塔工厂”中,我国占79家,其中近半数来自传统产业。广东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中,就有6个属于传统产业范畴;全省制造业31个行业大类、4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大部分来自传统产业。
对这些传统产业,要推动其转型升级,绝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而是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发展新动能。
从“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到如今的食品饮料、家电家居、纺织服装等,这些产业曾是广东经济高速增长的“功臣”。如今,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下,广东传统产业正通过科技创新和数智化转型,不断擦亮“广东造”的金字招牌。
广东正全力打造世界级食品制造贸易高地。随着《关于打造世界级食品制造贸易高地的实施意见》的推进,到2027年力争食品工业产值突破1.5万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海天味业作为百年老字号、传统产业的领头羊之一,也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
走出海天味业,回头来看,“灯塔”的意义,绝非仅仅照亮自身,也能赋能产业。目前,海天味业与上下游企业的深度合作,带动超过10家供应链企业数字化转型,超过300家供应商上线云平台。
今年,广东计划聚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同时,推行“链式改造”,鼓励超万家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
产业体系向新图强,发展才能以质取胜。海天续写“广货传奇”的故事,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采写:南方+记者 郜小平
海报:吴颖岚
统筹:赵兵辉 马华
策划:陈韩晖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