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片区培育项目申报指南》(下称《指南》),以典型村连线成片发展为载体,坚持系统谋划、整体运营、创新驱动、价值共创、利益共享,一体推进典型村片区规划、建设、发展、治理和运营。省级财政资金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及惠州、肇庆、江门共15个地市的典型村片区培育项目予以支持,经遴选确定的省级典型村片区培育项目,省级财政支持资金2000万元,其中不少于50%的省财政资金应通过“补改投”方式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实施一年后,依据监测评价结果,对建设成效好、示范带动效果突出的片区可继续给予资金支持。
典型村片区是指具备地理相邻、产业相融、文化相近等条件的多个行政村,通过建立资源统筹、产业协同、设施联配、服务共享、利益相连的整体运营机制,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高质量发展区域。典型村片区区域范围原则上不超过2个镇、8个行政村,纳入片区培育的行政村原则上一半以上为典型村培育对象(可包括纳入2025年典型村培育计划的行政村)。
《指南》指出,典型村片区培育项目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产业特色优势明显,片区内有1-2个主导产业,主导 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在1亿元以上,具备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生产效率或就地延链补链的潜力。二是村庄美丽生态宜居,片区内行政村已基本完成人居环境整治,不存在“问题厕所”,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正常运行,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低于所在地市的省定目标,主要交通要道沿线农房风貌相对和谐,“四旁”“五边”植绿增绿具备可扩空间潜力,至少具备一条落地美丽乡村廊道的空间,通较大规模以上人口(常住人口100人以上)自然村公路全部硬底化。三是具备连线成片发展基础,片区内各村具备地理相邻、产业相融、文化相近等客观条件,有相对专业的运营主体,初步建立资源统筹、产业协同、设施联配、服务共享、利益相连的运营机制,具备整体性体系性提升的潜力。
典型村片区培育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自项目获批之日起计算,培育内容包括支持整体提升乡村风貌、支持培育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建立健全管护运营机制。财政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地方对人居环境整治、农房风貌管控、村庄绿化、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奖补,支持地方开展农事服务中心、加工园区等补齐主导产业链短板建设,以及强化产业科技、品牌等服务支撑。鼓励珠三角地区6市(深圳、广州、东莞、中山、珠海、佛山)自筹资金建设典型村片区,自行制定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通过典型村片区培育项目实施,典型村片区风貌整体明显提升,人居环境、绿化美化、公共基础设施等管护机制建立且落实到位,财政投资建设的经营性基础设施有效运营;片区主导产业总产值培育期内每年增长8%以上,吸引撬动的地方财政和社会资本投入总和不少于省级财政投入的2倍;片区内生态与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具备开发利用条件的得到有效盘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农业经营主体、返乡创业人数和就地就近就业农民有所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有所增长;群众对人居环境、营商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满意度上升。
《指南》明确,首批典型村片区培育项目重点从乡村振兴示范带连线成片省级项目储备库中遴选,每个地市推荐名额不超过2个。第二批典型村片区培育项目原则上从典型村片区省级项目储备库中遴选,每个地市推荐名额不超过3个。县级人民政府为典型村片区培育项目申报实施主体,按照“县级申报、市级审核、省级评定”的程序,采用竞争性评审方式遴选确定典型村片区培育项目。第一批(2024年入库)和第二批(2025年入库)申报项目需分别于2025年4月15日前、7月31日前登陆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专项资金管理系统填报。
【来源】南方农村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