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讨会在广州举办

南方杂志

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关键在树立整体思维,其落实则在教学应用

文|丘艳娟 陈创艺

3月29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高校思政课“05方案”实施20周年之际,由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广东药科大学主办的第65次学科论坛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讨会在广州举办。来自7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师生代表500余人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体系建构与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建构研究”“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三大主题展开研讨,构建了从学理支撑、知识体系、教学体系到技术前沿多元一体、有机贯通的知识图谱。

一、以整体性思维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理化、体系化研究,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供宏观视角

第一,树立整体思维,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教授认为,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关键在树立整体思维,其落实则在教学应用。要从理论原理逻辑、逻辑形成方法、展现逻辑历史三个维度出发,实现视野与方法的统一、宏观与微观的统一、学理与历史的统一。北京大学孙熙国教授认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科对象和思想主题,必须立足于此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内容。山东大学张士海教授认为,整体性贯通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品格,其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贯通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中。

第二,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体系的建构逻辑。暨南大学魏传光教授认为应当坚持“问题导向”,以中国实践为生成空间,立足本土实践催生理论创新。华南师范大学关锋教授从科学社会主义一般理论和中国社会发展具体展开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砥砺初心和践行使命同频共振的三重逻辑,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内在契合关系。河南理工大学邵发军教授分析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批判性维度。

第三,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整体性的知识体系。清华大学肖贵清教授认为,系统观念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我们要从历史发展维度、“两个结合”的视角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武汉大学袁银传教授从出场语境和学理根据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内在逻辑关系、历史发展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中山大学李珍教授从整体性问题形成的历史维度、整体性思维的哲学谱系、世界观与方法论统一的本体论维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内涵。《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鲍莉炜认为,整体性思维贯通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全过程。

二、以整体性视域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体系向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化,为立德树人提供学术支撑

从理论研究、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到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实践,需经过“体系转化”,落脚于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见效于培育时代新人。

第一是坚持“两个结合”,树立整体思维,实现贯通式教学。张雷声认为,要把握不同规律之间内在逻辑关系所构成的规律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具有的层次性特点以及不同层次的递进关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建立新世界的内在关系,以问题为导向整合教材体系中的主要理论问题,以及处理好问题中的体系和体系中的问题等实现贯通式教学,使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广东药科大学刘晟教授认为,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为统领,用好药医协同、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资源,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研究与医药人文、大健康文化的有机融合,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依托跨学科科研、教学平台,提升思政课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讲道理的能力;要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大力推进本硕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贯穿协同,深化与社会大课堂的对接,培养以呵护人民健康为己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政事业部主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杂志常务副主编于晓宁认为,整体性的研究为推动思政课发展提供学术支撑,思政课的持续改革创新需要学术研究的有序推进与课程、教材和专著出版的密切配合,以及学界和编辑们的协同发力。

第二是在“原理”课教学中呈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汕头大学成海鹰教授以“六个必须坚持”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论呈现。西南大学龙晓菲副教授主张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主线建构教学内容。华南师范大学张永刚教授探索了“一体两翼三结合”立体化教学模式,主张运用马克思研究方法、叙述方法、“经典阅读”等方法将整体性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广州中医药大学刘秦民教授强调以中医药文化有机融入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广东药科大学王晓放老师从具体的哲学范畴谈政治哲学叙事。

第三是具体教学实践层面探索。《南方》杂志评论员黄曦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的历史经验;广州医科大学张建副教授认为问题式教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意义重大。东莞理工学院郭奕鹏教授认为马克思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对思政课说理具有启示作用。扬州大学韩昌越教授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对思政课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华南农业大学缪燚晶副教授分享了经典阅读对课程内容的创新应用具有启发作用。

三、以整体思维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改革,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第一,以价值导向和教育伦理引领人工智能发展方向。华南理工大学王晓丽教授认为需要培训教师人工智能的通用能力,建构人工智能诚信监督机制等实现人工智能在高校应用中的价值提升。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陈华教授从教育伦理的视角审视了人工智能的工具理性偏向及其伦理矫正。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毛国民强调以融合、务实和接地气的方式探讨技术的前沿应用及其价值影响。

第二,人工智能背景下思政课教学的实证分析与路径探索。哈尔滨师范大学段虹教授对构建智能化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注重价值导向与人文关怀等现实路径进行了探索。广东药科大学朱白薇教授运用智能技术分享了大学生精神需求图谱。

第三,以人工智能为手段擦亮思政课教学特色。广州医科大学龚超教授认为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困境探寻思政课的创新发展。星海音乐学院陈红军、广州体育学院闫秀敏、广州美术学院徐华平从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视角思考了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的创新路径。

第四,以校企合作、师生互动、多元协同推动思政课价值导向与技术变革的深度互动。华南农业大学唐土红、南方医科大学任映红、广东财经大学袁继红等评价了广州尚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恒电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超星泛雅集团等服务高校教学的创新性探索,认为要坚持大思政课理念,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协同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中山大学钟明华教授在会议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研讨会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及其在思政课中应用的价值共识、论域拓展和方法创新,具有内容博大精微、形式丰富多样、多方深度互动的特点,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作了有益探索,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学理化系统化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供稿单位】广东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频道来源】南方+客户端观点频道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李育蒙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