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凤城·人间烟火|凤城说非遗:一碗云吞面,四季糖水情

南方+

编者按:

潮涌北江,凤城奋楫。在这片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土地上,凤城街道正以昂扬的姿态,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为全面展现凤城街道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生动实践,我们特别推出五个信息宣传栏目和一个特别栏目,分别是“党旗引领·扬帆启航”“老街新生·改革蝶变”“产业兴城·蓄势赋能”“寻味凤城·人间烟火”“善治凤城·治理创新”“改革者说”,与您共同见证凤城的蝶变与新生。


据了解,涉及凤城街道的清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总共有9项,省级项目有2项,分别是凤城的传说、清远白切鸡烹饪技艺;市级项目有5项,分别是曹氏木雕、陈华记竹升云吞面制作技艺、清远腊味制作技艺、仓前街糖水制作技艺、袁氏根雕;区级项目有2项,分别是飞霞液酿造技艺、清远鹅乸煲烹饪技艺。

在凤城,历史的脉络与市井的烟火交织,孕育出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期推出“寻味凤城·人间烟火”栏目的第一期:一碗云吞面,四季糖水情。陈华记竹升云吞面与仓前街糖水,它们以匠心守护传统,以味道锁住乡愁,成为凤城文化不可或缺的味觉符号。

弹韧之间,一碗云吞写春秋

据宋版《群居解颐》记载:“岭南地暖……入冬好食馄饨”,可见清远人爱吃云吞面的历史由来已久。陈华记面家制作的竹升云吞面是传统手工技艺的代表,由陈庚河自清末民初传承至今,百年未变。

清晨的学宫街,总飘荡着竹升面特有的麦香。陈华记竹升云吞面制作技艺共分开粉、扐粉、压面、出面、剁馅、熬汤、煮面七个环节。传统制作的做法使竹升云吞面的口感,远比机器做得好吃,老一辈的手艺,不能被现代机器所替代。陈华记面家是为数不多坚持传统做法的面家,从爷爷陈庚河在旧城下濠基开铺营生,到父亲陈光新挑担叫卖,直至陈志毅这一代,一直秉承祖训用心做面,他们坚信:“顾客的口碑胜过金杯银杯。”

陈华记竹升云吞面。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陈华记竹升云吞面。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从学宫街飘香的老店到六家分店的蓬勃经营,陈华记的竹升云吞面不仅是凤城人舌尖上的乡愁,更成为非遗文化焕新的典范。在坚守竹升压面、秘制高汤、手捻云吞等传统技艺的同时,陈华记大胆拥抱时代浪潮:通过壁画、画册、现场展示非遗工艺,让食客近距离感受匠人匠心;利用电视、视频和广播等媒体,让清远地道小吃口口相传、深入人心;联合本地文旅项目推出“非遗体验课”,吸引年青一代参与制作。传统麦香与现代经营理念碰撞,让一碗云吞面从街头烟火升华为文化符号。如今的陈华记,既是游客打卡的“非遗地标”,更是凤城文化创新的一张名片。

糖水四代,半城烟火酿乡情

“一碗糖水,一担心机”,仓前街糖水店以耗时三小时的传统手工糖水闻名,从1981年开始匠心熬制每一碗糖水,到如今入选清远市级非遗名录,仓前街糖水制作技艺已传承至第四代梁姨,跨越40余年历史。这家老店用一碗糖水,串联起几代清远人的记忆。

仓前街糖水。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仓前街糖水。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糖水,对于清远人来说,不仅仅是甜品那么简单,更是健康养生的佳品。仓前街糖水店制作的糖水,工艺讲究,料足新鲜,选豆精细,慢火熬煮,具备香、浓、顺滑、甜而不腻的品质。红豆、绿豆沙、西米露、炖蛋,分冰冻和热饮两种,搭配咸肉粽一起食用,是清远传统地道的食用方法。

第四代传承人梁姨恪守“慢工出细活”的传统工艺,却巧妙融入时代巧思:推出低糖版红豆沙、无添加绿豆沙,以健康理念贴近现代需求;创新“四季糖水套餐”,将春日的马蹄爽、夏日的龟苓膏融入菜单,让非遗技艺随节气流转焕发生机。手工肉粽则通过社区市集与非遗文化节走向更广天地,棉线捆扎的匠心工艺在互动体验中成为亲子家庭的“手工课堂”。

如今,这碗糖水不仅是清远人的乡愁密码,更化作一座桥梁,连接传统技艺与当代生活,见证非遗在烟火日常中生生不息。

撰文:孙运冰 通讯员 梁哲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梁杰
校对 肖海燕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