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炸弹”袭来,中国企业有这三招应对

经济粤评
+订阅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搅乱全球市场,引来全球奋起反击。

在中国率先“11箭齐发”迅速坚决予以反制后,全球主要经济体已陆续出台或正在谋划强有力的反制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此轮“关税炸弹”落地后,中国企业的核心思路已不是“特朗普1.0”时的挣扎求生,而是与合作伙伴携手,共同撑过危机。

通过与多名外贸业内人士交流,我们发现,中国企业的应对之策,可以总结为“等”“囤”“转”三个法子。

“等”“囤”“转”三招又合为一个“联”字:面对白宫掀起的狂风恶浪,中美企业跨越大洋精诚合作,诠释着“中美关系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的真谛。

关键词:等

共担风险,帮美国伙伴熬过去

特朗普自竞选时就鼓吹关税政策。此次引爆“关税炸弹”,行业内没有了“特朗普1.0”时的猝不及防,更多人抱有“靴子落地”的态度,与之对应的行业行动是等待。

“现阶段,行业对美国政府政策实施的连贯性仍然存疑。”深圳一家国际物流企业的空运部负责人黄女士说,“因此,国际物流企业短期内总体仍倾向于维持现有运营框架,有部分企业上调清关手续费,也有部分企业通过局部收缩优化成本结构。”

换言之,不少企业认为自己比美国更能熬,活到“关税炸弹”破产问题不大。目前看来,这种判断正在获得更多现实支持。

一方面,美国似乎误判了“关税炸弹”对自身的伤害,政策破产速度或远超预期。

“炸弹”投出后两个交易日,美股蒸发5.4万亿美元,纳指期货一度跌超5%,随后引起特朗普任期内最大规模的抗议,人数超过50万人。

重压之下,特朗普被逼得在颠簸的“空军一号”上慌忙改口,但仍难掩盖团队核心内讧疑云。比飞机更摇晃的是国内局势,加州州长纽森甚至公开反对关税政策,称正在想办法“单干”。

另一方面,企业的“熬”和“等”不是坐以待毙,中企稳住自身后,正向美国伙伴伸出援手。

浙江浩弘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朱立黎说,美国进口商中,寻求与中国生产商共担关税上涨风险的不在少数,涉及的产品不乏塑料夹子、保鲜盒、无纺布、棉签等低利润工业品。

而大部分中国企业也没有推脱逃避,而是正在积极与美国合作商进行协商应对。“如果工厂要‘保订单’‘保客户’,那他们是有意愿负担一部分额外关税的。”朱立黎说。

言下之意是,高额关税将压迫商品的终端利润,涨价应对是必然,但随之而来的可能是销量的减少。如果中国伙伴主动扛下一部分关税,就是在帮美国合作商共渡难关。

专业视角对这一现象也早有预判。今年年初,芝加哥大学的调查显示,高达98%的经济学家认为高关税主要由美国消费者承担。据穆迪公司早前推算,美国消费者承担了加征对华关税92%的成本,美国家庭每年因关税而增加1300美元的开支。可以预见,在“对等关税”抛出后,物价成本还会大幅攀升。

关键词:囤

赶工备货,粤企提前布局海外仓储

特朗普上台=加关税,国际贸易行业内早有共识。相应地,“囤货周期”早在特朗普胜选的一刻就开始了。

“囤货周期”是该领域内的常见现象,货物便宜时加库存,涨价时清库存,底层逻辑无非低进高出。特朗普早在竞选时就卖弄关税大棒,而美国本土缺乏生产制造能力,加上不少企业在“特朗普1.0”时就吃过大亏,三重因素叠加,使市场早在2024年下半年就开始看涨加仓,大批货物在“关税炸弹”投出前就已完成入境交割。

中国青年报编译的消息提到,美国商人迪娜·加扎里安的公司Austere为几家大型零售商提供高端影音配件,这些配件主要是在中国生产的。赶在政策生效前,她就进口了大量货物,以期争取时间,撑到公司顺利转型。

很多人和加扎里安抱有相同想法,有人比她更为激进。有消息称,去年底今年初,美国进口商的囤货规模惊人,按2年、4年的量囤积工业品的不在少数,目的均是撑到本届美国中期选举甚至下次大选,减少“关税炸弹”的伤害。

在“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中国企业与美国合作伙伴形成了默契的配合。21世纪经济报道提到,去年12月,北美航线海运旺季已经过去,宁波鸿升壁炉有限公司仍然接到了不少订单,生产线仍然忙于赶工,就是在帮助美国伙伴提前囤货。

中国企业提前备货、加班赶工,既确保了美国企业能在关税政策实施前获得足够的库存,也让美国2024年对华贸易逆差达到了惊人的12941.39亿美元,同比扩大12.5%。今年1月,美国贸易逆差劲增34%,达到1314亿美元,延续去年11月来的扩张势头,登顶1992年以来的单月最高值。

美国商人“不嫌货物太多,只恨仓位不够”的急迫,也成为中国企业的全新商机。3月底,港股上市粤企傲基科技公布去年财报,其中,得益于大规模的海外仓储布局,傲基物流服务的营收同比增长47.7%,占比从上一年的19%增至22.8%。

关键词:转

开拓市场,向高端化品牌化冲锋

在业内看来,“关税炸弹”虽然来势汹汹,但妥协与漏洞也比比皆是。

“目前,外贸企业正在储备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扩大的贸易壁垒或地缘冲突,降低政策突变对现有国际物流体系的冲击。”黄女士说。

具体而言,面对“关税炸弹”,企业正为自己“转”出新空间。

转移市场——

对于仓储成本高昂的食品鲜货,国内国际双循环让相关企业不用“硬囤”;零售商家入局,将助力出口货物转回国内市场。

4月7日,永辉超市发布公开信,承诺若企业因出口受阻而库存积压,永辉将开通“绿色通道”完成15天极速上架;外贸商品国内市场认可度低,永辉将提供推广扶持;对于渴望产品升级的供应链企业,永辉将作为“市场助手”共同开发新产品。

“让我们将‘中国制造’的星光,汇聚成照亮内需市场的银河。”永辉在公开信中动情地写道。

转型升级——

朱立黎注意到,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的托运客户集中在塑料制品等低端领域,“关税炸弹”有望倒逼其向高端化、品牌化转型。

近年来,这一现象在广东跨境电商龙头上尤为明显:赛维时代推出女装礼服品牌,剑指高端市场;傲基科技则直接完成了从电子产品到家居的赛道转换,如今在全球家具份额上紧追宜家等超级大牌。

转口销售——

“特朗普1.0”时期,就有企业选择将货物先运至第三国,简单加工后再出口至美国。这种“过一手”再出口的方式,使墨西哥等国获得了“北美阳澄湖”的外号。

如今,全球都注意到特朗普“关税炸弹”对各国税率各不相同,再找一个“阳澄湖”的做法被认为仍然可行。

“从贸易结构看,现在对美出口市场大部分是跨境电商货物。”黄女士说。美国取消对来自中国800美元以下货物的“小包免税”政策,可能冲击以跨境小包为主要物流方式的商家。6月1日后,小包的关税将增至每件50美元。

“若此类货物转回传统出口方式,或许能拓展利润空间。”黄女士说,“现在行业正在审慎观察局势演变。”

采写:南方+记者 邵一弘

策划:黄应来

图片:新华社

编辑 张茵 彭奕菲
校对 曹柏英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