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是老百姓十分关心的民生大事。省委在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工作部署中,提出要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优化县镇村教育资源配置。
面对这道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教育“民生题”,阳西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答卷,通过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一幅“学有优教、教有良才、校有特色、县有品牌”的教育强县画卷徐徐展开。
日前,省委改革办组织开展基层典型改革案例征集工作,遴选出65个基层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报请省委深改委审定印发。其中,《阳江阳西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入选民生领域典型案例。
以日前召开的全市教育大会为契机,阳西将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扩容提升工程,充分发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阳西教育集团、珠海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作用,办好“三所学校”,办强“县中”,全力创建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打造乡村教育振兴与广东“双百行动”结合的典范样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阳江市创建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贡献阳西力量。
用好用足珠三角资源
外引内联打造教育高地
为突破县域教育边界限制,阳西以“开放合作”为突破口,构建“内外联动、优势互补”的教育发展格局。积极瞄准珠三角地区优质教育资源,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深圳研究院、珠海市第一中学等共建四大“外引型”教共体,组建九大“内联型”教共体和阳西县学前教育第一城乡教育共同体,以点带面带动全县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提升。
以“双百行动”为契机,阳西携手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成立省内首个“双百行动”乡村教育集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阳西教育集团,其经验做法被省“双百行动”专班推广。该集团将阳西县第二中学、方正中学等6所城乡学校纳入管理。在不占用阳西教师编制的前提下,教育集团组建了“豪华名师天团”,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党委书记、校长、名师17人,其中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8人、博士2人,国家级名校长2人,省级名校长3人,国家级名师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4人。
通过“名师天团”的引领,该教育集团带动了整个教师队伍能力水平的提升,有效破解了县域基础教育不平衡不充分、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每年至少1.3万名学生受益。
据了解,广东二师附属阳西二中和方正中学成功入选2025年广东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强化学科实践”和“推荐国家中小学平台推广应用”实验校,并在2024年广东省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比赛中斩获初中组物理学科二等奖。
作为全省首批15个新型城镇化试点县之一,阳西与珠海市建立县中托管帮扶关系,由珠海市第一中学为牵头学校,组团式融入式托管帮扶阳西县第一中学。珠海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选派14名行政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团队入驻阳西一中,其中有正高级教师2人,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4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人,珠海市名教师2人,“香山名师”1人,国家奥林匹克竞赛指导教师2人。
今年2月17日,珠海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阳西县第一中学正式揭牌,全面开展县中托管帮扶工作,借助名师力量和管理经验,帮助县中实现“四个明显提升”,致力于打造全省组团式融入式托管帮扶首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县优秀经验案例。
通过与华中师范大学深圳研究院合作共建城乡教育共同体,阳西重点打造阳西一中附属实验学校、实验小学等示范校,由华中师范大学深圳研究院派出教师及管理团队,引进精准教学服务体系,进驻阳西学校开展工作。其中,阳西一中附属实验学校落实全员管理,加强年级扁平化、班主任量化、教师教育教学过程管理评价。阳西县实验小学创新机制、优化服务。实施班子成员蹲级包班组制度,推行双班主任负责制,引入专家送研,引领教师发展,强化质量监测,完善评价体系。阳西一中附属实验学校、实验小学教学质量明显跃升。
补短板、优布局
破解教育资源供需矛盾
针对县域教育资源供需矛盾,阳西以“补短板、优布局”为核心策略,构建起“硬件扩容、师资提质、特色创新、协同发展”的全链条教育生态体系。
根据《阳西县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方案》,由城镇优质学校根据区域、学段与多所乡镇学校结对帮扶,建设县内9个共建型城乡教育教联体,实现了城乡学校全覆盖的目标。各校在法人独立、财务独立的前提下,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以强带弱,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通过“资源共享、管理共进、教学共研、文化共生、考核捆绑”的形式,缩小校际办学差距,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提高乡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以学前教育第一城乡教育共同体为发力点,阳西全面推进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工作。该共同体以阳西县第二幼儿园为龙头,涵盖县城、乡镇公办幼儿园,将多所中心幼儿园纳入管理,组建幼儿园优质课程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目前,全县统筹幼儿园教师培训达3000余人次,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超93%,提前完成“5085”目标,并率先配备了研究生学历的学前教育专职教研员。作为全市唯一入选省级重点课题的学前教育课题,阳西县第二幼儿园《利用种植活动培养幼儿综合实践能力的研究》获市级一等奖。
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近三年来,阳西投入资金近20亿元,新建和改扩建阳西一中新校区等17所学校,义务教育公办学位占比达86.78%,全面满足“就近入学”,有效缓解了县城“大班额”问题;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教育行动,推进“三所学校”建设,新建公办幼儿园7所、偏远村设立幼教点65个,优化整合村级教学点43个;由政府兜底开通公交线路,免费接送撤并教学点学生;完成第一批、启动第二批乡镇寄宿制学校升级改造,乡镇寄宿制学校覆盖率提升至50%,城乡教育资源更加均衡。
教育资源布局的不断优化,不仅满足了阳西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更为全县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学校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这对于提升全县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激活人才引擎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优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师资力量。为此,阳西在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的过程中,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优秀的校长是学校发展的引路人,他们的管理理念和教育智慧,能够引领学校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前进。在校长队伍建设方面,阳西实施“头雁工程”,三年来累计调整任用校长144人次,营造了“有为者有位、有位者更有为”的工作格局。
为了培养更多名师,阳西大力实施“三名工程”,组建县级名师人才库、后备校长库、优秀人才库。阳西构建“1+1+N”学科精准帮扶体系,即1个学科、1位名师、N位教师,同时实施“一校一策、一科一策、一师一题”创新举措,让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科、每一名教师都能得到精准的指导和提升。
在补充新鲜血液方面,阳西积极推进“强基工程”,采用高素质人才引进、全国公开招聘等形式,三年来累计补充教育人才487名。为了到发达地区“抢”教师,阳西加大对高端教育人才的补贴力度,解决家属就业、子女入学、住房补贴等后顾之忧。对学校编制进行全面清理和统筹管理,优先保证教师招聘的编制使用,满足新增教育资源结构性需求;全面落实教师工资待遇与公务员“两相当”政策,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生活补助按时足额发放。
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为阳西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理念,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目前,全县拥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5人,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21人。
“针对阳西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我们教育集团打造了一支‘名师天团’,通过集中培训、‘1+1+N’结对等形式,切实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阳西教师队伍整体成长和发展。”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阳西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张勇表示,要培养有教育情怀、爱生如子、善作善成的教师队伍,形成能促进学校发展的管理体系、德育体系和课堂教学体系。
为了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阳西通过实施“青蓝工程”,五年来共投入超5000万元完成基础教育培训,年培训量达7000余人次,实现了“老中青”教师全员覆盖。阳西县教师发展中心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探索教科研训一体化的工作模式,全方位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培训活动,阳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技能,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一线实践
携手培育阳西技能人才
“外引型”教共体促双向奔赴
制造业既是深厚的“家当”,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利器”。近年来,阳西以实体经济为本,突出制造业当家,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有了殷实的产业“家底”,更要有一支干得好、留得住的高质量技能人才队伍。
作为借助珠三角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外引型”教共体的重要一环,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与阳西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有力地助推阳西职业教育提质增效。
阳西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2009年,校舍建筑面积33796.5平方米,每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近年来,该校通过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通过培训、实训、跟班学习等形式,让学生能够“沉浸式”学习技能,快速成长为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在扩宽校企合作渠道的同时,该校也积极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团队,为培养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阳西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定期互访、教师互派、教学共研等交流合作机制,合作共建直播电商实战实训室,增设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培养智能、数字化人才。
为进一步推进“双百行动”工作走深走实,阳西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日前组织骨干教师前往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教科研能力”培训。在培训过程中,珠海老师通过“探究德育案例,提升教育智慧”“提升教科研素养,助力中职教师专业成长”专题讲座,分享了班级管理艺术以及优秀班主任的特质,助力提升阳西参训教师的教科研素养。
在珠海规划展览馆开展实地研学的过程中,馆内动态规划视频与城市模型的结合,为阳西参训教师理解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匹配关系提供了全景视角。参训教师纷纷表示,将把学到的知识融入班级管理和教科研成果中,更好地反哺教学实践,为阳西培养技能型人才注入新动能。
撰文:赫鹏翀 黄林 巫雅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