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两位“稀客”到访,为什么是深圳?

南方+

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上周六,“山西姥爷”王朝珠在深圳机场挥手道别,为这趟圆梦之旅画上圆满句号。

就在“山西姥爷”离深返乡当天,美国千万粉丝网红“甲亢哥”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现身深圳,开启一场“科技含量”拉满的6小时直播,吸引全球超720万人观看。

一位年近耄耋之年,一位风华正茂;一位来自中国山西,一位来自美国俄亥俄州,这两位如此不同的客人,几乎在同一时间与同一座城实现“双向奔赴”,吸引了线上线下众多目光,在深圳城市文化记忆中留下难忘一页,也向世界展现了真实、温暖、开放的中国。

00:33

乘机返乡前,“山西姥爷”深情告别 “深圳这座城市太有魅力、太吸引人了”

特别的旅程

在“山西姥爷”王朝珠4天3夜的深圳行中,点位不多,但特征鲜明:从地铁的书法站名、深圳图书馆,到二十四史书院、甘坑古镇,文化始终是一条主线。

其中的二十四史书院以中国传统典籍为主题,藏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影印本;而甘坑古镇则保留了深圳特有的本土客家文化遗存。

深圳对传统文化保育与活化利用的匠心与恒心,让王朝珠感叹:“深圳不只有高楼大厦,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但这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化之旅。高科技的基因,让深圳的城市文化自带年轻、创新的特质。

在号称“魔法图书馆”的深圳图书馆北馆,仰视20多米高、形似“太空电梯”的智能立体书库;在甘坑古镇,穿戴深圳产的外骨骼助行器……科技对知识普及的加持和对文化生活体验的提升,让王朝珠连声惊叹、连连称奇。

00:20

深圳产外骨骼助行器,“山西姥爷”体验了! 哎呀!这轻飘飘的

“甲亢哥”的深圳之行,则聚焦这座城市盛名在外的科技实力。

5日下午直播一开始,“甲亢哥”便作了预告:“这场直播将会很酷,因为深圳是一座科技之城,生产了很多机器人,我们将做些很疯狂的事情。”

随后的直播中,无论是乘坐仰望U8体验“浮水”功能,还是手捧华为Mate XT三折叠屏手机自拍,抑或目睹1500多架无人机在夜空中起舞,众多“黑科技”让“甲亢哥”直呼“神奇”。

在他的一声声“OMG”中,这座“科技第一城”的创新脉动,被屏幕前的更多人直观地感知。

为什么是深圳?

一周接连两件文化交流大事,让深圳再次引发国内外社交媒体关注,也让中外网友对深圳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新的认识。

实际上,如今的深圳早已摆脱“文化沙漠”这一刻板标签。

经济腾飞的高光,并没有遮掩深圳文化崛起的异彩。在近20年间,深圳文化产业以年均15%以上的增速,从2004年的163亿元,一路增长至2023年的2750亿元,增长近17倍。2023年规上文化企业营收规模首破万亿大关,占全省的49.0%、全国的8.5%,已经不容小觑。

承建国家级文化平台,深圳有一席之地。

深圳已连续两届承办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连办21年“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深圳文博会。

发力文化设施建设,深圳从未停歇。

自特区成立以来,先后掀起两次文体设施建设高潮,搭建并丰富了城市文化框架。如今推进中的第三次文化设施建设高潮,提出建设深圳歌剧院、改革开放展览馆等“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山西姥爷”此次参观的深圳图书馆北馆正是其中之一。

越来越多的现象级文化潮流正在从深圳源发。

深圳在全国最早统一校服设计样式,特属于深圳学生的身份标签,引领了一段别样的文化潮流,也代表着深圳年轻态的城市文化底色。这次“甲亢哥”深圳行也收到了一名中国女孩送给他的深圳校服,女孩热情地说“来了就是深圳人!”。

00:12

粉丝肖老六送出的深圳校服,“甲亢哥”穿上了!

更为难得的是,深圳正在稳定持续地保持高品质的文化输出。

从1989年起步的大芬油画越做越大,占据国内油画八成市场。原创舞剧《咏春》创新艺术语汇表达,实现海内外舞台“突围”。深圳的文化企业生产了众多网文IP以及几乎每个中国孩子都看过的《熊出没》动画片。

观察现代文明的窗口

深圳作为展现城市魅力的一扇窗口,也让外界透过深圳得以观察广东。

若论文物古迹的数量,广东在全国可能并不突出。但文化传承、文脉延续,并不局限于有形的器物之上,日用而不觉的风俗习惯,是无形却最有生命力的文化符号。

从遍及广东村社的超燃“赛龙舟”,到揭阳的“舞狮女孩”、汕头的英歌舞女娃,再到最近引发热议的“华南F3”硬核祭祖……这些最有血脉记忆的年俗民俗活动,在广东依然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代代相传中不消减、不衰退,依然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英歌舞

英歌舞

另一个法宝是:开门办文化。

“山西姥爷”作品的入选,起源正是深圳地铁面向全国征集书法站名。

英雄不问出处的胸襟,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气度,是广东人流淌千年的文化基因。

先民南迁为岭南带来了中原文化,葛洪、苏东坡、韩愈等名人雅士留下了流寓文化,从海上丝路起点到广州一口通商,广东延绵不绝连通中外文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港台流行文化在广东率先登陆……正是在兼容并蓄中,岭南文化成其远,也成其大。

也正是“开门办文化”,让公共文化的供给,在广东逐步成为“日用品”一样的存在。

每个人平等地接受文化滋养,是催生新生文化的最佳土壤。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如果说要寻找投射在文化上的烙印和经典叙事,广东应该属于最浓缩也最丰富的地域之一。

我们常说,观察现代中国,广东是一面窗口。从文化维度来看,亦如是。

撰文:话题研究员 陈嵘伟 陈明诗 骆骁骅

策划:张哲 丁晓然

编辑 辜继漫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