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公积金制度是我国城镇居民实现“住有所居”的重要保障,每年住房公积金的缴存和使用情况,能够直观反映房地产市场的活力以及居民的住房需求状况。
目前,北上广深四座一线城市均已公布了2024年度住房公积金使用报告。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缴存方面,北京的939.75万缴存人数、3261.56亿元缴存额均稳居首位,但缴存额增速仅为3.4%,为四城最低。
从人均年缴存额来看,北京以3.47万元居首,上海2.79万元次之,广州2.46万元紧随其后,深圳1.7万元处于末尾,不足北京的一半。
公积金提取方面,北京提取额最高,达到2631.25亿元。其中,住房消费提取金额占比超过八成,而在住房消费提取中,用于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的部分占比达50.5%。
从提取额增速来看,深圳表现最为突出,增速高达25.20%,广州的增速为10.55%,均远高于北京(3.00%)和上海(3.00%)。同时,深圳和广州的公积金提取率也高于北京和上海。对此,同策研究院联席院长宋红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这主要因购房人群结构差异。“广深近几年每年都有大量的年轻人口流入,并多为工薪阶层,对公积金依赖度高。”
宋红卫指出,京沪这几年人口呈现下降趋势,且存量人口中,很多都有两套以上的住房,属于限购人群,限制了公积金的提取。“此外,京沪豪宅市场近年表现突出,占比大幅提升,其购买者多为全国高净值人群及境外人士,对公积金依赖度相对较低。”
北京缴存总额近3万亿元
2024年,北京公积金交出了一份“稳中带新”的成绩单:全年缴存额3261.56亿元,同比增长3.4%;提取额2631.25亿元,占当年缴存额的80.7%。
尽管北京缴存职工人数同比减少0.75%至939.75万人,但资金池却越滚越大——缴存余额达到8222.10亿元,同比增长8.3%,缴存总额达到29870.83亿元,同比增长12.3%。
从缴存结构看,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占13.7%,国有企业职工占14.5%,城镇集体企业职工占0.4%,外商投资企业职工占6.4%,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职工占25.7%。
新开户职工中,“其他”类别占比最高达48.3%,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占8.6%,国有企业占12.7%,城镇集体企业占0.2%,外商投资企业占4.5%,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占24.9%,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占0.7%。
提取数据则凸显“居住优先”导向。超八成的提取资金流向住房消费,其中50.5%用于购房、建房及翻修,22.3%用于偿还房贷,租赁住房提取占比11.4%。
高比例的购房类提取与北京高房价现实紧密相关——首套房贷款占比达85.6%,90平方米以下刚需户型占贷款笔数的56.1%,反映公积金仍是普通家庭实现在北京有房住的核心工具。
此外,北京职工的改善型住房需求也有所增加。2024年,职工贷款发放笔数中,90-144(含)平方米贷款需求同比增长了12.2%,144平米以上改善型住房贷款需求同比增长了23.8%,能够看出更多的购房者通过公积金贷款缓解了经济压力,实现住上好房子的目标。
上海人均月缴存2321元
2024年,上海住房公积金数据呈现出一系列值得关注的变化。
从缴存情况来看,全年缴存额实现稳步增长,达到2594.47亿元,同比增长4.91%;缴存总额达到22012.89亿元,比上年增长13.36%。
根据缴存额和缴存人数可以计算出,上海的人均年缴存额为27859.78元,人均月缴存2321.64元,在四个一线城市中排名第二。
宋红卫表示,上海公积金人均年缴存额高,说明薪资水平高;缴存余额和累计总额高,说明大部分人尽管在缴存公积金,但是已经没有公积金使用的空间,这与限购政策有直接关系。在他看来,这会对购买力的释放造成影响,同时也降低了公积金的使用效率,大量资金趴在账面上,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在缴存规模增长的背后,是新开户单位和职工数量变化显著。2024年上海新开户单位达7.11万家,净增3.04万家;新开户职工有61.36万人。然而,整体实缴职工人数微降1.38%,至931.26万人。
宋红卫分析认为,外来人口流出是主因。对比近两年的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能发现,2024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减少了23.79万人。
从缴存结构上看,城镇私营企业职工占比56.67%,在各类企业中居首。新开户职工中,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占比更高达66.24%,彰显出上海市场化就业主体的蓬勃活力,同时外商投资企业占比13.64%,也在缴存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
图源: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
提取方面,规模同样持续增长。2024年,403.75万名缴存职工提取住房公积金,提取额达1693.90亿元,同比增长3.00%。
图源: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
提取用途结构显示,偿还房贷本息占比最大,为62.46%,直接用于买房、盖房的占4.97%,而租房提取占 12.2%。这一结构表明,公积金在帮助职工缓解房贷压力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住房租赁市场。
广州提取率高达86.3%
2024年,广州住房公积金呈现“高缴存、高提取”的特征。
全年缴存额1312.54亿元,同比增长4.88%,累计缴存总额突破1.25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72%。同时,广州是四个一线城市中,最爱取钱的,2024年的提取额达1132.68亿元,同比增长10.55%,提取率攀升至86.3%,比上年增加4.43个百分点。
在缴存人数方面,尽管实缴职工人数微降0.24%至533.62万人,但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显著。在新开户职工中,灵活就业人员占比达4.47%,这一数据表明政策的普惠性正逐步扩大。
从缴存结构来看,城镇私营企业职工占比61.7%,成为绝对主力。此外,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占15.94%,国有企业占7.99%,外商投资企业占9.51%,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占2.55%。能够算出,非公有制单位成缴存主力,合计贡献超7成缴存额。
从提取数据来看,2024年广州公积金提取金额、提取率均创新高,共有269.52万名职工共提取了1132.68亿元,提取额占当年缴存额的86.30%,比上年增加4.43个百分点。
在提取用途上,住房消费提取占比超八成,其中偿还购房贷款本息占64.3%,租赁住房占15.07%,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占6.47%,支持老旧小区改造占0.04%。
图源:广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从提取职工的收入状况分析,中低收入群体占提取人数的96.77%,充分体现出公积金对刚需群体的托底保障作用。
在贷款职工方面,30-40岁群体是广州的购房主力,占比高达51.33%;购买首套住房申请贷款占85.72%,购买二套及以上申请贷款占14.28%。
图源:广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据了解,广州2024年先后两次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
2024年,广州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新增对新建绿色建筑和新建装配式建筑的支持政策,加大对多孩家庭的支持力度,将其购买首套、二套住房的上浮比例提高至40%,最高可贷224万元。
此外,广州降低第二套住房公积金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至20%,下调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缩短申请贷款连续缴存时间要求,降低购房门槛。这些举措进一步发挥了住房公积金助力群众住有所居的作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深圳缴存与提取规模双双提升
2024年,深圳住房公积金领域成绩亮眼,缴存与提取规模双双迎来大幅提升。
其中,缴存规模持续扩大,全年缴存额达到1227.15亿元。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灵活就业群体缴存人数在不断增加。
2024年深圳持续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全国试点,有效支持新经济、新业态等灵活就业群体解决住房问题。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深圳共有9万余名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为缴存规模增长注入活力。
提取方面同样表现突出。
去年,深圳共有428.22万名缴存职工提取住房公积金,提取额达到1036.00亿元,不仅较上一年大幅增长了25.20%,更是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提取率也攀升至84.42%,比上一年增加了12.40个百分点。
从提取金额用途来看,住房类消费提取占比达87.03%,彰显了公积金在住房消费领域的关键作用。其中,租赁住房提取占比高达49.68%,在一线城市中拔得头筹。
2024年10月,深圳公积金中心将租房提取阶段性政策续期一年,继续支持本市无房职工按月应缴存额的100%提取住房公积金,符合条件的多子女家庭、承租公共租赁住房的职工可选择按实际月租金提取住房公积金。有力缓解了新市民、青年人的租房难题。
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共支持职工租房提取住房公积金514.70亿元,比上年增长55.94%。
作为全国人口最年轻的一线城市,深圳公积金改革的破题之道具有标杆意义。当其他城市还在探索灵活就业群体参保路径时,深圳已形成可复制的“缴存自由化、使用场景化、服务数字化”完整解决方案。这种制度创新背后,或许正是超大城市留住年轻人的新密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