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政府4月2日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对等关税”后,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接连发布多项对美反制措施,并宣布,4月10日12时01分起,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
2025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华盛顿白宫展示签署后的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新华社记者 胡友松 摄
特朗普表示,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旨在纠正过去数十年全球贸易体系对美国的不公平待遇,保护本国生产者与经济发展。同时,他也承认新关税政策可能短期内造成一定程度的市场干扰,但他强调,这是实现更公平贸易环境及促进美国经济繁荣过程中必须承担的代价。
美方做法立即招致全球谴责,并引发美国股市连续两日的明显下跌。
当前全球经济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格局。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全球中间品贸易占比已从2000年的40%升至2022年的58%。美国单方面加征关税每年导致全球贸易损失超过1600亿美元,这种“以邻为壑”的政策最终将反噬自身。
1
特朗普粗暴推出关税政策
特朗普此次宣布对全球主要贸易伙伴实施广泛的“对等关税”,其深层次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层面。首先是美国长期以来的贸易逆差压力不断加大,据美方统计,2024年美国的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超过9180亿美元,特朗普政府将这一现象视作对美国经济安全与产业竞争力的重大威胁。其次,特朗普一直强调全球贸易体系对美国“不公平”,认为贸易伙伴长期以来透过高额关税、非关税壁垒以及操纵汇率的手段获取对美贸易优势,呼吁美国必须采取“对等”的贸易手段才能扭转不利局面。第三,特朗普此举亦有明显的国内政治考量。他试图借关税政策兑现竞选承诺,争取中西部蓝领工人及制造业地区选民的长期支持,以巩固政治基础,从而为可能存在的所谓“第三任期”或其支持的候选人提供有力的政治资本。
特朗普本次推出的普遍性关税政策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基础性关税:美国将于4月5日午夜后对所有外国进口商品征收至少10%的基线关税,这意味着无论贸易伙伴是谁,美国市场进口商品的总体成本都会显著提升。这种基础性措施凸显了特朗普对现有全球贸易体系进行全面性调整的决心;第二类是特别针对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和地区制定的“对等”关税,这部分更为复杂。特朗普政府通过计算各个贸易伙伴对美国商品征收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程度,推出了针对性的关税税率。例如,中国面临34%的额外“对等关税”、欧盟为20%、日本为24%、韩国为25%、越南为46%、印度为26%等。加拿大由于此前已有特殊贸易协议,不在此次关税覆盖范围内。根据白宫公布的信息,这些措施将于4月9日起正式生效。白宫表示,实施这些特别关税措施后,美国将获取数千亿美元的财政收入,以此推动国内税制改革,并对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
2025年3月10日,在加拿大温哥华一家酒类专卖店内,曾摆放美国酒类产品的空货架上放置着支持购买加拿大商品的告示。新华社发(梁森摄)
特朗普政府还特别强调,这些措施不仅局限于货币性关税,未来若有贸易伙伴继续采取非货币性壁垒,美国也将以非货币手段作出相应反制,确保对等原则得到充分落实。
特朗普的普遍性关税政策势必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经济冲击。短期来看,各国对美出口商品的价格上涨,将直接推高美国国内消费成本,并对全球供应链稳定性造成严重干扰。特朗普宣布政策后,美股应声下跌,苹果公司股价一度暴跌7%,黄金、日元等避险资产则明显上涨,反映出市场对未来全球贸易前景的忧虑。
中长期来看,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可能导致全球贸易格局产生深刻调整。特朗普政府寄望于通过高关税促使制造业和供应链回流美国,但现实中这种结构性调整难度极大,企业生产成本和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可能抑制实际投资效果。美国的传统盟友与贸易伙伴可能采取报复性关税措施,加剧全球经济分裂与贸易摩擦,它们甚至可能组建地区性的贸易与产业联盟,试图在美国产业链之外重建贸易网络。
特朗普政府掀起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本质上是将经济全球化视为零和博弈的产物。通过加征关税试图重建制造业优势,却忽视了美国本土已丧失的产业基础配套能力。当前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不足11%,远低于德国的22%和日本的21%。产业链的全球布局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单纯依靠关税壁垒无法逆转这一趋势。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从奠基到量产仅用十个月的案例证明,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永远面向全球配置资源。
2
中国如何应对?
特朗普政府宣布对中国征收34%的“对等关税”,加上此前已生效的附加关税,中国商品对美累计关税高达54%。根据彭博经济研究的预测,这种程度的关税措施可能导致中国对美出口至2030年下降约90%。
上海洋山港码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上述关税政策将导致中国传统的外贸行业,如电子产品、机械设备、服装纺织品及家具等行业的成本优势被明显削弱,出口利润也将受到严重挤压。同时,由于此次新政策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中国出口企业的信心和订单量可能短期内大幅下降,部分企业不得不重新评估对美出口的计划,转而尝试开拓其他海外市场,或者转向国内市场进行布局。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近年为规避中美贸易摩擦而积极推进的海外产能布局战略,也在美国新关税政策下面临严峻考验。过去几年中,大量中国制造企业选择越南、柬埔寨、墨西哥等国家作为生产基地,以避开美国针对中国的高额关税。但特朗普政府针对越南、柬埔寨等地也征收了更高的“对等关税”,如越南的关税高达46%,柬埔寨为49%。过去企业选择的这些“避风港”,如今已成了新的“风暴中心”。企业若继续留在当地生产,仍需面对高额关税,成本优势迅速消失;而若将产能回迁国内,则要承担34%的关税成本,竞争优势也并未得到显著提升。此外,尝试转移至其他第三国的选项也难以实施,因为其他国家同样面临着被美国纳入高关税国家名单的风险。因此,短期内,企业的全球布局战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生产与出口的风险不确定性显著上升。
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关税政策还取消了长期以来对800美元以下小额进口商品的免税待遇。据估计,每年约有10亿件来自中国的小额包裹会因此受到影响。这对近年来快速崛起的跨境电商行业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过去,Shein、Temu、速卖通(AliExpress)等平台受益于此项免税政策,在美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如今,这些企业小额包裹的市场竞争力明显下降。尤其是对于大量以直邮模式运营的中小卖家而言,成本压力短期内将显著增加,部分企业将不得不转向更高成本的本土仓储配送模式,或通过产品的升级换代来缓解关税压力。然而,这种商业模式的转型不可避免地将需要一段时间来实现。
面对美国如此强硬而激进的贸易政策,4月4日,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接连发布多项对美反制措施,包括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将16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将11家美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暂停6家美国企业产品输华资质,对部分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等。
中方敦促美方立即取消单边关税措施,以平等、尊重、互惠的方式,通过磋商解决贸易分歧。
考虑到美国与中国制造脱钩的意愿不会在中短期消失,中国企业可通过积极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增加对欧盟、东盟、非洲及拉美等其他市场的投资力度,以逐步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布局,减少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此外,中国企业也需加快自身产业链的转型升级,降低出口产品的价格敏感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与技术含量。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可通过积极主动的外交手段和贸易谈判,缓解与美国之间的贸易紧张局势。此外,中国也应积极与欧盟、日本、东盟等同样受到美国关税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在多边贸易机制中展开联合行动,倡导国际贸易规则,维护自身经济利益。
另外,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内部也需加快调整转型步伐。通过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如实施减税政策、增加基础设施投入等措施来拉动内需。同时,加速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提升在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高端制造领域的全球竞争力,强化自身产业链安全,减少受制于人的情况发生。
从长期看,中国经济更为重要的是回归本土并优化国内营商环境,持续吸引高质量外资进入国内市场。虽然此次关税政策可能导致部分出口导向型外资企业对中国投资更加谨慎,但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与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仍对以市场导向为主的外资企业具备较大吸引力。通过进一步简化外资审批手续、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中国可持续提高自身市场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帮助其在中国构建以内需为导向的业务体系,分散出口风险。
3
美国国际形象扫地
特朗普政府所谓“对等关税”政策迅速引发全球范围内的强烈反弹,在贸易伙伴中引发批评:
其一,欧洲国家反应激烈,一致谴责但强调不愿激化矛盾。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美国的新进口税将引发全球范围内的“可怕”后果,导致市场复杂性与混乱急剧增加。法国总统马克龙紧急召集企业领袖,商讨应对措施;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强调,将尽力避免发生全面贸易战,呼吁与美国重新谈判;英国政府人士称关税对产业,尤其汽车工业,“极具破坏性”。英方与美国谈判仍在紧密进行,但总体情绪不乐观。
2025年3月12日,在法国斯特拉斯堡,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发表新闻声明。新华社发
瑞典总理克里斯特松明确批评特朗普的保护主义举措,强调自由贸易是西方经济成功的根基。他呼吁美欧合作,回归自由贸易的道路,而非树立更多壁垒。爱尔兰总理马丁则表示,对美国的关税决定深感遗憾,指出关税不利于任何国家经济,重申将保护本国产业与就业。瑞士总统凯勒-苏特也强调,将迅速出台应对措施,维护自由贸易与国际规则。
总体来看,欧洲国家态度虽强硬,但也明确不希望冲突扩大。欧洲人民党主席韦伯直接称特朗普发布关税政策的这天为“怨恨日”,但强调欧洲随时愿意通过公平谈判解决问题。
其二,亚太国家忧虑重重,日本、韩国最为担忧。
亚太国家反应更为强烈。日本首相石破茂公开表示,将全面评估美国24%关税对日本经济的冲击,并设立千个紧急窗口为企业提供帮助。日本汽车产业尤其担忧,认为关税可能引发全国性经济危机。韩国代理总统韩德洙将25%的关税视为“极为严峻”的情势,紧急召开内阁会议,责令贸易部门制定应急对策,并迅速展开与美国的协商,提出救助企业的具体方案。
相较之下,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直接批评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毫无道理”,并强调真正的互惠关税应为零,谴责美国做法不符合朋友之道。但澳大利亚同时表示不会对美报复,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
东南亚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面临24%关税)和印尼(面临32%关税)则以不同方式寻求降低影响:越南企业积极转向其他市场分散风险;印尼选择不报复,以推进印尼-欧盟贸易协定来提高国际竞争力;马来西亚学者则建议通过主动降低对美关税以缓解冲击。
新西兰态度相对温和,明确表示不会采取报复措施。但总理拉克森仍然表示,特朗普关税“不利于全球经济”,强调关税成本最终将由美国消费者承担。
印度虽然面临26%的关税威胁,但政府整体反应谨慎,没有急于采取报复行动,而是继续推动双边谈判。分析人士指出印度部分行业如电子产品可能从越南等竞争对手被高税率打击中受益,但整体经济增长仍将面临不小的挑战。
其三,拉美与非洲国家担忧经济受损。
哥伦比亚总统佩德罗公开批评特朗普的关税理论“完全错误”,担忧关税措施不仅无法实现制造业回流,还可能重创本国产业竞争力。南非政府猛烈抨击美国对其征收30%关税的决定,批评其惩罚性措施将成为经济繁荣与贸易的巨大障碍,并表示将采取保护措施维护自身产业利益。
对此,美国财长贝森特发出警告,强调“只要不报复,最高税率就到此为止”,试图威慑各国的报复行动。同时,他透露已有多个国家与美国接触,希望寻求谈判解决。
在过去数十年的全球化浪潮中,美国曾以自由贸易旗手的姿态主导世界经济秩序。作为二战后国际经济体系的缔造者,美国通过跨国公司构建起覆盖全球的产业链网络,在商品、资本与技术的自由流动中获取了超额收益。这种历史积淀形成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任何试图割裂全球化的单边主义行径都将遭遇反噬。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中国对此并不畏惧。从2017年以来,中国早已开始与美国在贸易领域周旋多年。也正是在美国不断升级制裁和征收不合理关税的压力下,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华为等一批优秀企业逆势成长、脱胎换骨,打破了关键领域对外依赖,实现了技术自主的重大突破。从长远看,这些挑战反而成就了中国的科技自强之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