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3区车位较满,开始向P1区导流。”4月4日,清明节。上午9时许,中山市福荫园公墓入口处停车场,安保队负责人王鑫按下对讲机开始忙碌起来。
在他身旁,市民林伯推着一辆黑色便民手推车徐徐前行。车上叠着两束白菊、几盒糕点和一只刚刚从管理处提取的烧猪。
“往年这时候,车挤人、人挤车,今年连垃圾、落叶都少了很多。”林佰抬头望了望路上穿梭的中山城建集团志愿者,对身旁老伴感慨。
这是中山城建集团实施七大项21条清明服务升级措施后的首个“实战大考日”。至下午5时,约7.15万人次市民、7300多台车辆陆续来到园区祭扫,却在850个新增停车位、230辆改良手推车与数百名工作人员、志愿者的“护航”下,呈现出不同往年的秩序感——主通道人车分流井然有序,免费接驳公交接载着一批批市民,焚烧区青烟袅袅却无纸屑飞扬。
祭扫现场井然秩序,环境干净整洁。 南方+ 伍杰 拍摄
细节处见温度
凌晨6时,福荫园已送走第一批完成祭扫的市民。
中山市公墓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卓生对今年的便民物资做最后清点:230辆带有减震轮的便民手推车、4个可拆卸钢结构服务亭,数百张红色胶椅,以及成箱的应急药品。
“所有手推车轴承都加过润滑油了,我们的手推车加装了万向轮,适用于园区内的各种地形。”他轻拍车架,金属碰撞声在寂静的晨色中格外清晰。
这样的改变,源自去年中山城建集团为市民总结、梳理的数十条祭扫优化建议。今年,园区不仅新增850个临时停车位,还首次启用“线上商城”系统。家住石岐街道的徐先生,一周前就通过手机预订了祭品,早上8时扫码领取时感叹:“烧猪直接在园区管理处领取,省了肩扛手抬的麻烦。”
上午9时的祭扫区,人流如织却无喧哗。戴白手套的保洁员阿兰拿着清洁工具穿梭其间。她和90多名来自岐江生活物业服务公司的同事工作节奏被分割成以分钟计算的单元:每30分钟清理一次供台,每1小时巡检一次洗手间,焚烧炉旁的灰烬从不过夜。
“阿伯,手推车就放在这里,等我来收拾!”上午10时,志愿者陈维妹小跑着追上了一名完成祭扫的市民。她的马甲口袋里塞着创可贴和润喉糖,计步器数字已逼近10000。这支由中山城建集团120余人、兴中集团50余人组成的志愿队伍,像流动的“坐标”散落在福荫园各处。
志愿者搀扶老人。 南方+ 伍杰 拍摄
在石阶最多的祭扫区,陈维妹半小时折返了5趟。她遇到过疑似低血糖想歇息的女士,帮忙推过载满祭品的手推车,甚至为海外游子连线直播祭扫。“最暖心的是一位阿婆,硬塞给我两个青团。”临近正午12点,她的步数定格在12000步,嗓音沙哑却带着笑意。
停车不用开“盲盒”
“进入福荫路后,10分钟左右就停好车,过去想都不敢想。”从香港自驾而来的梁先生为福荫园的交通系统和停车场布置点赞,“过去入园找车位,就像开盲盒,现在还没下车心里就有底。”
市民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点赞。 南方+ 伍杰 拍摄
在福荫园外围入口处,火炬开发区分局交警大队民警全程驻守,实时疏导周边道路车流,并通过动态调整信号灯时长,进一步缓解了福荫园周边的交通压力,为市民营造了更加顺畅的祭扫出行环境。
在园区各处,整齐摆放的红色交椅成了“热门设施”。带着双胞胎祭扫的赵女士刚坐下,志愿者便递来矿泉水:“我看到便民服务点的药箱里有碘伏棉签,还有各种应急药品,连突发状况和孩子磕碰都预想到了,管理方想得十分周到。”而最令市民称道的是“喘息服务”——4个钢结构便民服务亭配备饮用水和急救设备,“歇脚时还能给手机充电,贴心到心坎里。”
便民服务点内物资齐全。 南方+ 伍杰 拍摄
“过去,如果选择清明节当天来祭扫,多半会像‘打仗’,现在能静心、舒心和先人多说说话。”在翠柏区祭扫的周先生放下白菊,指了指不远处的台阶。他记得前些年来拜祭时,塑料袋和矿泉水瓶在风中乱舞,而今每个祭扫区都有专门的保洁人员在观察、随时准备清理垃圾。带着近90岁母亲前来的吴女士更感慨万千:“志愿者一路护送到墓碑前,这是对生者最大的安慰和尊重。”
傍晚6时许,暮色降临,最后一波人流逐渐散去。那些被反复擦拭的交椅、指引牌,补充过几轮的便民药箱,以及服务亭电子屏上跳动的数字,无声诠释着这场清明“大考”的答案。
“市民排队、等候时的每声叹息,都是我们的改进方向。”中山城建集团项目负责人何嘉莹翻开工作日志,内页贴着去年收集的优化建议和当日观察到的不足。
面对后续祭扫高峰,中山城建集团将持续落实“七大项21条措施”,以更高标准、更优服务做好清明祭扫保障工作,让传统节日更显文明新风。
撰文/摄影:伍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