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默 达
“口头汇报能说清的,不用费时费力制作PPT、小视频。”近日,某地领导干部的发言被频频引用,引发许多人的共鸣。
作为一种电子演示文稿,PPT有其优势。它灵活生动,可以连续呈现文字信息,还可以插入精美的图片背景、链接动作和音频视频。然而,它并非工作中的“万能模板”,许多朋友就尝过滥用的苦:
大学生困于课题汇报,形式往往就是PPT,完成了作业后还要将其“转码搬运”,平添工作量;参加工作后,PPT成了“职场奥斯卡”的剧本,项目策划、工作总结的外观越做越花哨,却没几个人真正关心内容质量;当然还有各级党政机关汇报工作的流程,若是大事小事都要做PPT,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干活的不如写PPT的,能干的不如会说的”,过度看重展示汇报的方式,动辄“PPT起手”,恰恰陷入了形式主义的误区。说到底,PPT做得再漂亮、再全面,也只是锦上添花,若是占用过多工作时间,影响到主责主业,更是得不偿失。
无独有偶,今年初,美的集团《关于简化工作方式的要求》在网络流传,其中明确提到“内部沟通禁用PPT”;任正非、马斯克等中外企业家也都在不同场合表达过“精简管理,少花些时间在PPT上”的态度。可见,无论是党政机关的日常工作,还是市场竞争中的企业选择,都旨在摒弃形式主义,解决更多真问题。
中央八项规定严厉整治的“文山会海”“层层加码”等乱象,也与此相关。一件口头能说清的小事,非得写进文件、做成报表、层层分发,基层不堪其负;本是顺手为之的任务,却要开个大会、装模作样部署,无意义的“内卷”难免会变多。“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人简单以材料的外观和数量来衡量下属的工作效果,自然有人将宝贵的精力用于表面文章。
PPT在上世纪80年代诞生,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而进化,如今成为职场人的“必备技能”,材料美化的“得力干将”,是技术本身“落伍”了吗?那如果把PPT换成更新颖的形式,比如flash和H5,比如记录片和短视频,再比如最近大热的AI智能体,是否就能一劳永逸解决问题呢?
事实上,这样的争论仍在持续。DeepSeek一夜爆火,千行百业纷纷接入AI大模型,其中充满融合创新的机遇,也难免有人浑水摸鱼、盲目跟风。
鉴别形式主义并不在于新旧,而在于是否脱离客观事实、做无用功,在于有没有解放思想,真抓实干。运用新形式后的工作效果如何?基层的压力是减少了还是增加了?有必要辩证看待、时时追问,避免执行层面“换汤不换药”。
“反PPT内卷”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思想作风上的问题。不要忘了,如今“处处碰壁”的PPT,曾经也是人们眼中的新事物,当我们积极拥抱新事物时,也要力戒形式主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