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二院:探索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的“韶关经验”

南方+

近年来,我国0—6岁儿童孤独症患病率已达0.7%。面对这一严峻挑战,韶关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在“医教康”康复模式基础上,率先探索出孤独症儿童“全人康复”新模式。

这为残疾儿童的全面成长开辟了一条从“康复”到“融入”的创新之路,助力韶关市被中国残联办公厅列为2025年全国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先行先试地区(广东省仅三地入选)。

精准化医疗康复

在“全人康复”模式下,通过医生、治疗师、护士、家长、教师等组成的康复团队整体协作配合,以医院为主导,拓展儿童康复的时间、空间,将社区、学校、家庭纳入康复计划实施单位,提高患者的活动参与能力,是国际领先的治疗理念。这种精准化的康复模式有效改善了患儿的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为全面康复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据显示,科室康复有效率超过90%,家长满意率高达98%。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精准康复的科学性,也为后续教育康复、家庭康复和社会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

点亮成长希望

针对不同类型的患儿,韶关市二院儿童康复科设计了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康复项目。对于脑瘫儿童,采用引导式教育,通过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培养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技能;对于孤独症儿童,则采用结构化教学,根据个体差异制定教学计划,提升语言沟通和社交互动能力。

科室还开设了音乐治疗、社交游戏、陶艺等特色课程,寓教于乐,激发患儿的学习兴趣,锻炼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通过教育康复,患儿不仅在身体功能上得到改善,更在心理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上取得显著进步。

家庭是康复的重要支持系统。市二院儿童康复科定期开展家长康复技能培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家长的康复意识和能力。康复治疗师根据患儿的康复情况,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家庭康复指导,并通过入户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家庭康复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社会融入是“全人康复”模式的最终目标。科室每年组织10余次户外研学、影院观影、舞台演出、超市购物等活动,让患儿走出医院,接触社会,拓宽视野,提升社会交往能力。同时,科室与社区、学校及基层卫生机构合作,开展科普宣教和义诊活动,将康复服务延伸到社区,推动社会对特殊儿童的包容与接纳。

打造“韶关经验”标杆

十年来,市二院儿童康复科在韶关市内率先探索早期化、规范化、精准化的“全人康复”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科室每年收治18周岁以下患儿近3000人次,为广东省0—6岁脑瘫及孤独症儿童提供免费康复服务,康复有效率超过90%,家长满意率高达98%,每年约70%满7周岁患儿顺利进入普通幼儿园、普通小学或特殊学校就读。

这一创新模式不仅为残疾儿童带来了希望,也为家庭和社会减轻了负担,推动了残疾儿童与家庭、社会的充分融合,促进了患儿的全面康复和全面发展,为韶关、广东省乃至全国的残疾儿童康复事业树立了标杆。

据介绍,市二院儿童康复科将继续秉持“全人康复”模式,加强专业团队建设,引进更多先进康复技术和设备,加强科普宣传,营造全社会关爱促进孤独症儿童的良好氛围,致力于为每一位患儿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康复服务。

南方+记者 叶志强

通讯员 黄小莉

编辑 阙紫晴
校对 马海铭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