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中山市分别在迪茵公学和东凤镇西罟小学举行了中山首批“国际生态学校”授旗暨“绿色小记者站”挂牌仪式。
中山市镇生态环境部门、教育和体育部门、三角镇人民政府、东凤镇人民政府相关领导以及学校师生代表出席活动,共同见证中山生态环境教育领域这一“零的突破”。
活动现场,中山市相关部门还在两校分别举办了“绿色小记者站”挂牌仪式。“绿色小记者站”是生态环境部主管的《环境教育》杂志社面向全国学校设立的记者站,旨在引导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关注身边的生态问题,增强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同时也向更多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带动全社会参与美丽中国建设。
中山市首批“国际生态学校”授旗仪式。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中山实现生态环境教育领域“零的突破”
据悉,国际生态学校是由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FEE)发起、全球学校自愿参与的校园生态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其目标是通过学习与环保实践相结合,提升青少年自主发现并解决校园及周边环境问题的能力。
生态环境部于2009年6月在中国正式启动国际生态学校项目,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作为FEE在中国唯一的会员机构,负责项目管理及传播,评选典型案例学校,并授予绿旗荣誉。
2024年,中山市迪茵公学及东凤镇西罟小学通过校内的生态委员会,探索开发了多项生态自然教育课程、组织开展生态研学活动,凭借在生态教育方面的突出创新实践,在全国上千所学校中脱颖而出,荣获“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全省仅有五所学校入选,中山在生态环境教育领域实现“零的突破”。
“2024年是《广东省生态环境教育条例》正式实施的第一年,中山市积极响应,创新探索‘政校联动’新模式,引导镇街力量支持有意愿的学校,设立‘环保副校长’,协助试点学校制定生态文明制度,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推动学校与生态环境部门紧密合作,致力于将生态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提升青少年的生态文明素养,将学校升级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前沿阵地与核心载体。”中山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杜敏说。
“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既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面向未来,我们将深化三大举措:一是完善‘生态+’课程体系,贯通小初高学段;二是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通过‘环保家庭日’等活动扩大辐射效应;三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全球生态学校共享经验。”迪茵公学校长贺优琳表示。
迪茵公学校园。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找准主题成功打造国际生态学校
两所学校找准自身特色,是最终成功获评“国际生态学校”的关键。
其中,迪茵公学以“节约粮食 光盘行动”为主题,开设特色环境教育课程,利用垃圾分类所得收益建立环保基金。每月的厨余垃圾产量逐渐减少,校园环境和师生习惯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该校加强与周边村、社区互动,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与香港、澳门及省内多间学校合作,传播好生态文明。其原创舞蹈节目在多地的环保比赛中屡获佳绩。
贺优琳表示,迪茵公学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五年来,通过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实践课程等多元化途径,累计开展环保教育活动200余场,在每位学生心中播撒绿色种子。在创建国际生态学校的过程中,迪茵公学构建了多方协同的生态教育体系:成立由师生、政府、环保机构、社区及家长共同参与的生态委员会,学生代表占比超过70%,形成完整的机制;开设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将3000亩生态园打造为自然课堂,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理解生命价值;设立校园环保基金,通过废品回收、旧物改造等活动,实现校园垃圾减量30%。
西罟小学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打造了“小小生态讲解员”“我是小小种植家” 等特色课程和品牌活动,作为乡村小学,西罟小学得到了村委及村民的大力支持,他们用传统方言歌曲传唱生态规章、表演文艺节目,通过生态的纽带将校园与乡村紧密联系在一起。
西罟小学学生用传统方言歌曲传唱生态规章、表演文艺节目。
动员学生参与生态学校建设
在打造国际生态学校过程中,中山这两所学校都积极动员学生力量参与,让他们成为这项工程的“主力军”。
4月1日,南方+记者在迪茵公学看到,在学校生态委员会组织下,学生们自发用废弃物品“变废为宝”制作出环保雷锋袋、立体纸存钱罐等工艺品。
迪茵公学在学校走廊设置了“垃圾分类小能手”互动游戏。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迪茵公学成立的生态委员会,学生代表占比超过70%。“这些孩子们将来都是国家各行各业的创造者,让他们从小接受生态环境教育,关注环保问题,我觉得非常重要。”贺优琳认为。
迪茵公学学生赵晋豪是学校生态委员会的一员,参与国际生态学校打造的经历不仅增强了他的环保意识,让他自觉做绿色生态守护者,也让他逐步影响身边人加入环保队伍。
迪茵公学环保作品展。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我们经常会策划一些关于生态环境的活动,比如通过老师的协助,和同学们一起完成废旧材料的回收,并对其进行再利用、变成工艺品。”赵晋豪说。
走进东凤镇西罟步村西罟小学,一个孩子们共同培育的“植物园”映入眼帘,这片园子既是孩子们户外休憩的“后花园”,也发挥着这所乡村学校环境教育“实践基地”的功能,承载着孩子们与自然亲密接触的记忆。
西罟小学老师介绍:“我们带领孩子们从小小的校园出发、从自身做起,改善生态环境,打造了特色课程及校园品牌活动,让孩子们得以从小感受到生态文化的魅力,主动关注生态环境,参与美丽家园建设。”
“我很喜欢当小小生态讲解员。通过这个角色,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植物和环境的知识。现在看到有人乱扔垃圾,我会主动提醒他们。我希望更多人能关心我们的环境。”一名西罟小学学生兴奋地说。
西罟小学校园内的环保元素。
杜敏表示,此次“国际生态学校”授旗和“绿色小记者站”挂牌仪式,标志着中山市生态环境教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政校联动”模式将继续深化,推动更多学校参与生态环境教育,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新一代贡献力量。
采写:南方+记者 苑世敏
摄影:南方+记者 叶志文
通讯员 肖欢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